词条 | 青年黑格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青年黑格尔分类:【文化精萃】 全称为《青年黑格尔与资本主义社会问题》,是卢卡奇在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期间写的博士论文,完稿于1938年秋,1948年出版。作者认为黑格尔哲学中有许多具有重大价值的东西长期以来一直被埋没或歪曲了。如黑格尔的经济思想与辩证法思想之间的联系。作者把该书的副标题定为“对辩证法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以揭示黑格尔思想中这一有价值的方面。他还批判了关于黑格尔早期思想具有神学倾向的观点,分析了《精神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外化”,揭示了黑格尔思想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全书由四个部分构成,分别论述了青年黑格尔思想发展的四个不同时期。第一个时期(1793~1796)即伯尔尼时期,黑格尔考虑最多的是“实证性”问题。他认为实证的宗教命题是对主体的独立性及其对主体的要求,它们要求主体对于不是它自己所建立的这些命题盲目地予以承认。实证性首先意味着对主体的道德自主性的扬弃。这就明确地表示了实证的宗教与人的自由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可以明显地看出,青年黑格尔的这些观点都是受了法国革命的影响而产生出来的。卢卡奇认为从“实证性”概念中,可以看出惟物主义的优先性。第二个时期(1797~1800)即法兰克福时期,此时“实证性”的问题虽仍是黑格尔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英国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认真研究了英国工业革命问题,把英国古典经济学的问题如市民社会的本质、劳动及其分工、财产和税制等与哲学问题、辩证法问题联系起来。黑格尔试图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的实际内部结构及其赖以实现的力量说明其运动的辩证法。经济问题的研究对于青年黑格尔的自觉的辩证思想的产生,具有重大的意义。当然,在古典经济学里,资产阶级社会的具体问题表现为具体的经济规律,而在黑格尔哲学里仅只是它们的一般原理的抽象反映;但黑格尔是惟一理解这个运动的辩证性质并从而发展普遍的辩证法的人。第三个时期(1801~1803)即耶拿第一时期,黑格尔深入探讨了“劳动”这一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和政治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他在这些问题上的许多见解超过了他曾追随过的亚当?斯密。第四个时期(1803~1807)即耶拿第二时期,黑格尔与谢林公开决裂,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辩证法的思想,并形成“异化”学说。在他最初与主观唯心主义,后来与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作斗争的时候,开始使用新哲学术语,并把他通过研究经济学和历史所找出来的那种社会的客观性提高成哲学的普遍性。在这个过程中,“外化”或“异化”这一名词就逐渐取得了他思想体系的中心地位。在《精神现象学》里,“外化”已经表现为一种高度的哲学概括,已经远远超越了它原来产生和应用的范围,超越了经济学和历史学。黑格尔的“外化”概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是指与人的一切劳动、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相联系的那种复杂的主客关系。历史被理解为通过社会化了的个体的人而产生出来的充满了交互作用与矛盾的人类发展过程。 (2) “外化”是指马克思后来称之为拜物教的那种特殊的资本主义形式的“外化”。黑格尔对于资本主义社会里事物的偶像化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揣测。 (3)是这个概念的进一步的哲学概括。此时“外化”与“物性”或“对象性”具有相对的意义,客观性是通过主客同一体的“外化”而返回其自身的那种辩证环节。黑格尔根据一种很不完全的经济学知识发现外化、异化是生活里的基本事实,因此把这个概念提出来当做哲学的中心。卢卡奇通过该书的写作,不仅纠正了黑格尔研究中存在的种种偏向,提出了重估德国古典哲学遗产,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遗产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他自己的哲学素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