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鞭春牛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鞭春牛

分类:【传统文化】

旧时岁时习俗。又称“鞭土牛”。时在立春前一日。流行全国大部地区。此俗起源较早。《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到了唐宋两代,改在春天盛行。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传播更广。康熙《济南府志?岁时》:“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作五辛盘,俗名春盘,饮春酒,簪春花。里人,行户扮为渔樵耕诸戏剧,结彩为春楼,而市衢小儿着彩衣,戴鬼面,往来跳舞。亦古人乡傩之遗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击土牛中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为小春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除了送寒气、促春耕外,也有巫祝意义。东北农民边鞭之边唱道:“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同春。”走一段路便把土牛放下,向“农祥星”方向刨土,祈求农事平安。山东民间则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临沂、阳谷地区用抢来的牛土涂灶和修蚕室,认为有避鼠之效。此俗也有预告农时之意。《山东民俗》:“人们从芒神和土牛排列的前后秩序来看农事的早晚。如果立春在腊望,则神在牛后,鞭及牛肩,以示农作早;在腊月晦和正月朔,则神在牛后,鞭牛肩。以示农作中;在正月望,则神在牛前,鞭及牛膝,以示农作晚。”

明正德年间的《松江府志》中就有“鞭春牛”的记载。在立春前数天,府衙门命扎纸店按当年历书上的春牛图,扎一只纸春牛。纸春牛的式样与颜色均与春牛图一致。纸牛以竹篾为支架,牛肚大小如旧时的炭篓,肚里装有许多袋稻谷、麦子、菜籽、豆类、棉籽等农作物种子。尚需挑选一善舞者扮演牧牛人,一般选十六七岁的小伙子。立春早上,仪仗队自府衙出发,最前面由鸣锣者开道,紧跟着的是举硬牌的差人,一大群吹打者,边走边舞的牧牛人和由4人抬着的春牛。由于农历立春出现的时间每年不同,按习俗,如果立春在腊月,牧牛人就要排在纸春牛之前,表示今年农事要早些开始;如果立春在正月,牧牛人就要站在纸春牛之后,表示今年春耕要晚些进行;如果立春恰好在正月初一,牧牛人就站在纸春牛旁,表示春耕不早不晚。然后是松江一府两县(华亭县,娄县)的武官出场。武官均戴盔甲,穿皂服,骑大马。最后是一府两县的文官出场,县官在前,府守殿后。队伍出东门,经紫阳宫,折往西行,过北门,到菜花泾停下,排开阵势,一府两县三文三武6个最高长官,手执皮鞭,抽打纸春牛。牛肚被打烂后,看哪袋种子先落地,据此占卜当年农作物的丰歉。鞭春牛结束,官员回衙门,设春宴,吃春饼。辛亥革命后,此俗废除。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