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韩愈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韩愈

分类:【传统文化】

唐代散文家、诗人。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上曾居昌黎郡(三国时治所在今辽宁义县),故世称韩昌黎。三岁而孤,由嫂郑氏抚养成人。刻苦为学,尽通“六经”、“百家”。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初为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减役赋,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元和年间,再为博士,历任比部郎中、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唐宪宗时,随裴度平定淮西,任行军司马,以功迁刑部侍郎。又因谏迎佛骨,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唐穆宗时,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卒赠礼部尚书,谥为“文”,故又称韩文公。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以孟轲自比,排斥佛老。在文学上力反六朝以来骈偶文风,提倡散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主张文道合一,而以道为主,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以维护和宣传儒家正统思想。他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加以创新和发展,主张“惟古于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改革文体和文风。其散文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清新明快,活泼流畅,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乃继司马迁之后一位散文大家。代表作有《原毁》、《张中丞传后叙》、《师说》、《进学解》、《柳子厚墓志铭》、《祭十二郎文》、《送李愿归盘谷序》、《杂说》等。其诗今存300余首,常以写个人失意揭示现实黑暗,有一定社会意义。还有不少描绘自然山水的佳篇。在艺术上善于独创,为韩孟诗派代表人物。风格多样,而以深险怪僻为主,有“尚奇”倾向。又喜逞才使气,“以文为诗”。诗中多有议论成分、铺叙手法和散文化句式,对宋诗有较大影响。代表作有《山石》、《雉带箭》、《听颖师弹琴》、《调张籍》《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有门人李汉所编《昌黎先生集》。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郡望昌黎,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幼年丧亲,由兄嫂抚育。少苦读,十三能文。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贞元十二年(796),宣武节度使董晋辟愈为观察推官。贞元十八年(802)春,授四门博士。此时重要作品除诗外,尚有《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原道》、《原性》、《师说》。元和元年(806)拜国子博士,以后几年,官职或升或降。此时重要作品有《张中丞传后叙》、《进学解》、《毛颖传》等。元和十二年(817),随裴度征讨吴元济叛乱,任行军司马,因功,回朝廷迁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长庆元年(821)转兵部侍郎,时值镇川兵乱,愈力陈利害,使归服中央,功成,转吏部侍郎。死后赠礼部尚书。韩愈一生在政治、哲学、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潮州韩文公庙碑》),从文、道、忠、勇等方面概括了韩愈一生的事业。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所作《原道》、《原性》都维护了儒家的传统思想。韩愈对中国文学的突出贡献是领导了古文运动。他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主张“文以载道”,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为文气势雄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政论,有叙事,有抒情。政论散文立论鲜明,有论辩性;叙事散文曲折变化,流畅明快;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动人肺腑。语言精美新颖,不少已为成语。世人称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诗“以文为诗”,境界独辟,不蹈袭古人,新颖奇特,色彩瑰异,别开宗派,对宋诗影响颇大。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读韩杜集》)。新旧唐书均有《韩愈传》。有《昌黎先生集》。

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字退之,邓州南阳 (今属河南) 人。因其祖籍在昌黎 (今属河北),故世称 “韩昌黎”。韩愈幼孤,由堂兄韩会抚养,后堂兄病故,随堂嫂长大。韩愈醒事颇早,自以孤子,刻苦学习,尽通六经百家学。他早年曾从独孤及、梁肃之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二十五岁中进士,考官是唐代名相陆贽。此后十年,他虽然在仕途上未能青云直上,但却在学界和文坛上开始独树一帜。当时,由于帝王的提倡,佛道二教大为盛行,与儒教三分天下。韩愈以 “复兴古学” 自命,不遗余力阐扬华夏文化的基本精神,这就是他在 《原道》 中概括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历圣相传的 “道统”。他认为,儒教之所以不振,是因为自孟子以后,“道统” 就失传了,言下之意,他要做这个 “道统” 的传人。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宏伟的抱负。欲尊古道,就要提倡古文,要用先秦诸子那样的单行散句来表达思想。这种 “文道合一”的主张,便是所谓 “古文运动”的基本精神。韩愈在德宗朝曾任监察御史,他敢于批评朝政,结果被贬为山阳令。直到唐宪宗即位,年过四十岁的韩愈才回到长安,在国子监 (最高学府) 担任博士官。博士官是教职,既无权,又无钱,他曾撰 《进学解》 一文,来自嘲自解。元和十年 (815),宰相裴度督师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叛乱,韩愈被聘为行军司马 (参谋官),以军功升刑部侍郎(副部长,正四品),并奉命撰写《平淮西碑》。两年后,韩愈又被贬谪到边远的潮州。原来,当年正值凤翔法门寺开塔之年,唐宪宗要派群僧将塔内所藏的一粒佛骨迎入皇宫中供养三日,以祈福祥。韩愈本来就视佛教为异端,而中国皇帝竟然不顾孔子 “敬鬼神而远之” 的明训,要将其 “朽秽之物” 迎入宫禁,岂不荒唐!韩愈愤激之下,便上了那篇著名的《谏迎佛骨表》,结果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据《旧唐书》本传,唐宪宗当时勃然大怒: “韩愈说我奉佛太过,我犹能容忍; 至谓东汉之后,奉佛之帝皆运祚不长,何其狂悖无礼!” 他要重治韩愈,幸赖宰相裴度从中周旋,皇亲国戚也代为求情,才改为贬官潮州。两百多年后,苏轼也被贬官潮州,他为新建的韩文公庙撰写了碑文,称:“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表达了他对这位前辈大师的崇敬。唐宪宗后来有所悔悟,说: “韩愈谏迎佛骨,大是爱我,我岂不知? 只是他作为人臣,不应当说凡奉佛之帝皆年促。”不久韩愈即被召回长安,历官国子祭酒 (最高学府校长)、兵部侍郎、京兆尹 (长安市长)、吏部侍郎等要职,卒于唐穆宗长庆四年,谥曰 “文”,故后人又称其为韩吏部或韩文公。韩愈不仅在文坛上开创了新时代,名列 “唐宋八大家”之首,而且在诗坛上也是开创风气的巨匠。他好奇尚险、以文为诗的风格,对宋诗以及清代的宋诗派产生了深远影响。只是他的文名太大,掩没了他的诗名。韩愈一生升沉起落,故其诗文中常有 “不平之鸣”,晚唐诗人杜牧有诗曰: “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杜诗韩文被后代视为诗文典范,故有 “千家注杜,五百家注韩” 的奇迹。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卒于穆宗长庆四年(824年),享年57岁。他是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他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化上提倡古文运动,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一生著述很多,现在保存在《韩昌黎全集》里。

韩愈一生中,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工作。他在任四门博士时,曾请求增加国子监的生徒;在任国子博士时,曾写作了著名的《师说》、《进学解》等名著;在任国子祭酒时,主张严选教官,坚持每日会讲制度,积极整顿国学。后来出任地方官,仍十分重视教育工作,不仅写了《子产不毁乡校颂》一文,提倡兴办地方官学,而且从自己的奉禄中拿出一部分来办学。他任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时,“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今号称易治。”

尤为可贵者,他在官学衰落、社会上普遍存在耻子从师任教的风气下,不顾嘲骂,勇为人师,积极教诲后生。他的好友柳宗元在《答韦中立书》中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

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为笑词,愈以是得狂名。”他这种“奋不顾流俗”,热心从事教育的精神,是很值得称道的。

韩愈的基本教育思想,集中在《师说》、《进学解》两篇文章里。《师说》充分阐明了教师的作用,主题是阐述教师的标准、责任、义务及延师之道。他认为,师从属于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如果不符合儒家的要求,就不能算是合格的教师。有了“道”,然后进行“传道”、授业,并解答疑难问题,这是教师的三项任务。他还认为学无常师,只要有“道”就可以当老师。此外,“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也就是弟子要向老师学习知识,反过来老师也要虚心学习学生的优点。这种“师弟子”说,一方面揭示了有道为师的教育规律,同时也阐明了师生共勉、教学相长这一教学规律。在《进学解》里,他对教师的职责、教学原则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要求学生“勤”和“思”,说“业精于勤,慌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意思是说,业务要想精,品德修养要想成,必须勤学、勤问、勤练,善于独立深刻地思考;反之,只知贪玩享乐,放荡不羁,就会学业荒废,品德堕落。因此,他要求学生学习时要象他年轻时那样:“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就是对记事性的书要提练出要点,对论述性的书要抽绎出深奥的道理,一一掌握,大小知识都不放弃。此外,他还要求学生刻苦学习,做到“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手不释卷,夜以继日,持之以恒。他还在《答刘正夫》中要求学生“师其意不师其辞”,不能抄袭硬搬,要有突破,融汇贯通。这些论断,都有新意和独到之处,也是他关于教育的基本思想。

韩愈一生中,从事教育实践多年,授课时注重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的学生皇浦?在《韩文公墓志》中称赞他“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完善,游以恢笑哨歌,使皆醉义忘归”。意思是说,他讲课很生动,除讲解义理外,有时作诙谐发笑之态,有时低吟高歌诗词,积极调动学生的情绪,随着老师的思想接受知识,寓教于乐,寓道于教,具有很高的教学艺术。由于他诚恳奖导,所以深得学生信赖。凡经他指导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他不愧为唐代教育名家。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7:2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