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63 亭见42072条。 072 亭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之一。体量不大,带有四角攒尖、或圆形攒尖,或重檐攒尖等,敞开无壁,靠柱支撑屋顶的建筑。 亭秦汉时的行政区划名。10里1亭,10亭1乡。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汉纪五》: “汉制10里1亭,10亭1乡。” (参见: 亭长) 亭战国秦汉时期称一种高于普通房舍的小型楼亭。多设于市肆客馆等场所,以为标识。亭即停留。市肆客馆之地,人多停行留步,故有此称。秦汉时期又置乡亭,作为基层区划单位,以维持治安。十里一亭,设亭长。十亭一乡。后世之亭多指有屋顶而无四面围墙的小型建筑物。 亭中国古建筑中周围开敞的小型单体建筑。多以木件组合构成,上覆瓦顶,也有以砖石砌筑的。亭顶多作攒尖式或圆锥形,下部一般建成台基,基上立柱,支撑灵巧的亭顶。此种建筑多用于园林、城头、水边、山顶,供游览、观眺和休息。亭的种类有凉亭、井亭、长亭、驿亭等。亭的平面形制有三角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扇面形、圆形等。还有与廊墙结合的角亭。大型的亭筑重檐,或四面加抱厦。明清两代常于陵墓庙祠置碑亭。亭,历史悠久,出现于南北朝中后期。 亭出现于南北朝的中后期,是四面开敞的小型建筑,可做休憩、观览之所,也用于典仪,还有专门用途的碑亭、井亭、宰牲亭、钟亭等。亭的屋顶有攒尖、歇山等多种样式; 形式有方有圆。大型亭子的屋顶可做成重檐顶或加抱厦,如云南蒙自县南湖的瀛洲亭即为此种类型。园林中亭子的形状则更为灵活多样,有许多变化的形式,如苏州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平面做成弧向水面的扇形,面向湖水便于赏月,可视为亭的一种变体。陵墓、寺庙的亭子则做得很庄重,如明长陵的碑亭,苏州留园中部临水面而建的亭子则做得小巧玲珑,使不足半亩的水面显得开敞而有生气。 亭用木、石、混凝土等材料建成的开敞型建筑物。一般建在园林或风景名胜处。供游客眺望、观赏和休息。亦有建在路旁供行人歇息和观赏的。 亭供休息、眺览、遮阳、避雨的点景建筑。其形式多为对称的多边形。 亭见“林业”中的“亭”。 亭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权基层机构。宋征服广西西北部后, 在当地壮、布依族地区, 按“人十为家, 家十为亭”,设亭、甲基层机构。授将领岑仲淑为泗城土府土司, 以所属士卒分入各村社为头目,世代屯守,“各管其部”。各亭每年向土府纳银三两, 标志其封建隶属关系。亭内按户各领一份土地, 世代承袭耕种, 收获归己: 但要无偿耕种 “官田”,收获全部送归土官。有的亭将领来的田,划一部分为兵田、伕田,向亭目纳租,供土司差遣时应役耗用。清初“改土归流”后,残存的土目被改为亭目,亭长等, 均听命于官府。权力仅限于代征钱粮和催派伕役等。 亭秦汉时期供旅客住宿的客舍。《风俗通》:“汉家因秦,大率十里一亭。亭,留也。今语有亭留、亭待,蓄行旅宿食之所馆也。”亭设亭长,除禁捕盗贼外,其管辖亭舍,供旅客止宿,当是亭长的主要职务。据有关文献记载,西汉全国共有亭29635个,仅首都长安周围就有亭120多个。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