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须弥福寿之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须弥福寿之庙分类:【文化精萃】 在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北,普陀宗乘之庙以东。1780年 (乾隆四十五年)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而建。“须弥福寿”即“扎什伦布”的汉译。据记载,乾隆七十寿辰,班禅远道而来觐,颇受礼遇,建北寺以居之。寺内有四柱七楼式琉璃牌坊,妙高庄严殿 (班禅讲经处),吉祥法喜殿 (班禅寝处) 等建筑。寺综合汉藏民族建筑风格而成,独具特色。 亦称行宫。在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之北。“须弥福寿”乃藏语“扎什伦布”汉译。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班禅六世进京朝贺乾隆帝70寿辰,颇受礼遇,特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建此寺为驻所。寺占地37900平方米,布局综合汉、藏建筑艺术之长,形式独特。寺前石桥,桥北山门悬乾隆御书“须弥福寿”匾额。正北为碑亭。再北月台上筑3间4柱7楼琉璃牌坊,坊后大红台为寺主体建筑。台四角筑小殿,外壁砌女墙,正南壁间有琉璃垂花窗39孔。内壁四周为3层群楼,中建妙高庄严殿,为六世班禅讲经之所。东红台、吉祥法喜殿为班禅寝殿,重檐鎏金瓦顶。金贺堂、万法宗源殿为其弟子住所。琉璃万寿塔八角七层。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传佛寺。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之北,普陀宗乘庙以东。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仿照日喀则扎什伦布而建,须弥福寿即扎什伦布之汉译,故名。据乾隆御撰《(?弥福寿之庙碑记》所载。此庙专为前来朝贺乾隆七旬寿辰的六世班禅额尔德尼所建。故亦称行宫。寺占地37900平方米,依山坡而建,坐北朝南。山门上悬乾隆御书 “须弥福寿” 匾额。正北为御碑亭,再北是华丽的琉璃牌坊,坊后就是主体建筑大红台。上为藏式平顶,内外均有女儿墙,四角有小殿,正南壁间有琉璃垂花窗三层,每层十三孔。大红台内部为三层群楼,中央是妙高庄严殿,为六世班禅讲经处。高三层,上下贯通。重檐攒尖中央宝顶成钟形,上覆镏金大铜瓦,瓦片成鱼鳞状,四条屋脊成波状,各有金龙两条,形态生动,跃跃欲飞,具有强烈的藏式风格。吉祥法喜殿为班禅寝殿,重檐金顶。大红台东南的东红台,建有御座楼,是乾隆皇帝休息处。殿北金贺堂、万法宗源殿等是班禅弟子住处。庙的后部最高处有琉璃宝塔等建筑。整座庙宇从外观上看具有藏式建筑的形式,但整个布局有中轴线,对称排列又是汉族建筑手法,两者巧妙结合,融为一体使该寺独具风采。须弥福寿之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山庄北面,普陀宗乘之庙东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落成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占地面积3.79万平方米,仿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而建,“须弥福寿”为扎什伦布的汉译。庙是乾隆70寿辰时,为供班禅六世居住、讲经所建,故又称“班禅行宫”,是外八庙中落成最晚的一座。庙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山门前有石桥,山门后立碑亭。碑亭后平台上建有一座3间四柱七楼式琉璃牌楼,北面为庙的主体建筑大红台;台南面正中修有琉璃墙门,壁面开小窗3层,每层13个窗头嵌琉璃垂花罩。大红台为藏式平顶,用方砖铺砌,内外均有女儿墙,四角各建一座小殿。大红台内正中为妙高庄严殿,四周群楼围绕,平面呈“回”字形。此殿是班禅六世讲经之所,高3层,重檐四角攒尖顶,中央宝顶成法铃形,殿顶盖鎏金铜瓦,四脊成波状,脊上各置两条巨大鎏金伏龙,龙尾相对,一上一下,造型优美。整个殿顶金光闪烁,光彩照人。大红台东南有东红台,西北有吉祥法喜殿,为班禅寝殿。殿北有金贺堂、万法宗源殿,是班禅弟子的住处。庙后部的山岗上仿杭州六和塔形式建有一座八角七层琉璃万寿塔。塔周有九间楼、罡子殿、单塔白台等建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外八庙景区狮子沟北,普陀宗乘之庙以东。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而建,须弥福寿即扎什伦布之汉译名。乾隆四十五年为弘历七十寿辰,班禅六世请求前来祝寿,因建此庙供班禅诵经、居住之用,故又称班禅行宫,为外八庙中最晚建成的寺庙。占地面积37900平方米。庙总体为藏式建筑,某些建筑和细部装饰又具有汉族风格。大红台为庙中主体建筑,是一座高三层的群楼,藏式平顶。红台中心建有主殿妙高庄严殿,为班禅六世讲经处。主殿高三层,重檐四角攒尖顶,中央宝顶呈法铃形,鎏金铜瓦覆盖,四脊呈波状,每脊上各有两条鎏金巨龙,造型优美,金光闪烁。红台西面有吉祥法喜殿,殿顶为重檐歇山式、鎏金铜瓦,是班禅寝宫。红台北有万法宗源殿,是班禅弟子住所。庙的最后部位是琉璃万寿塔,塔身八面七层,绿色琉璃砖砌成,塔顶为黄色琉璃瓦,结构秀美,色调古雅。整座庙宇富丽堂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