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顾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顾绣分类:【传统文化】 上海刺绣产品的总称。其技法特点是:劈丝细过发丝,落针用线无针痕线迹,配色深浅浓淡有致,绣面精妙得宜,自然混成。相传明嘉靖时,上海大官僚顾名世长子顾江海之妾缪氏擅绣佛像、人物,形象逼真,人称顾绣。从此,顾氏子孙不断发展技艺,形成其独特风格。家道中落后,顾家以此为生。清初,顾名世之曾孙女广收门徒,传授技法,发展了屏幛、佩囊、衣裙、袍服等实用品。并开设顾绣庄,买卖绣品,影响遍及长江下游。清末,逐渐衰落。解放后,顾绣基本恢复原有特色,并有新发展,使绣面更加生动逼真,题材更加丰富多彩。其珍品原有顾寿潜之妻韩氏所作《洗马图》、《藻虾》等,溶画理于刺绣中,别具匠心,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现代表作品有《山宵楼关》、《水仙蝴蝶》等,构图丰满,层次清晰,浓淡有致,古朴高雅。 又称露香园顾绣。因源于明嘉靖年间上海露香园园主顾名世。其家姬刺绣巧夺天工、气韵生动。顾名世次孙寿潜之妇韩希孟,工画花卉,摹绣古今名画,尤其神妙,为世所珍,有“韩媛绣”之誉。顾名世曾孙女顾兰玉守寡家贫,广收门徒,传授顾绣技法,专门刺绣各种花鸟走兽的画幅、册页、手卷等艺术品,于是流传民间。顾绣作为上海著名工艺美术品,曾远销欧、亚、非40个国家和地区。其特点取法于古代绘画,劈丝纤细,构图丰满匀称,色彩鲜艳夺目。因用线细,落针密而齐,故不留针痕线迹,加之配色忠于原作,深浅浓淡,精妙得体,自然浑成。所绣人物、山水、花鸟颇具国画艺术效果,故又有“画绣”之美称。今松江区、南市区有为数不多的顾绣技艺继承者,绣品为海内外艺术博物馆与个人所珍藏。 曾经名誉天下的顾绣,源起于明朝上海的露香园。园主顾名世,是明朝嘉靖年间的进士,官居尚宝司丞,晚年筑园于松江府上海县城西北隅,因掘水池时发现一块刻有赵孟 用篆书书写的“露香园”三字的碑石,非常高兴,故将该园命名为“露香园”。顾名世雅好刺绣艺术,他家的女眷也都精于刺绣,但绣品概不出卖。顾名世死后,家道中落。其子顾箕英晚年就靠他的一位姬妾缪氏卖绣品为生。到了名世的孙子顾寿潜和妻子韩希孟手中,夫妻两人携手,使露香园的绣品名震天下。顾寿潜擅长书画,又特别珍爱刺绣艺术,在构图设计上大胆创新,将绘画艺术与刺绣技巧巧妙结合,融为一体,而其妻韩希孟刺法精妙,擘丝细过于发,所绣山水人物,无不气韵生动,工致无匹,时人称之为“画绣”。凡得到顾绣的人家,莫不视如珍宝。顾绣的一幅《八骏图》,董其昌(寿潜之师)以为虽赵子昂用笔也未必能过,赞为当代一绝。另一幅《停针图》,穷态极妍,擘丝了无痕迹,后为淮扬巨商以汉白玉连环易去。 随着顾绣的名声渐著,有钱人出高价作为高档艺术品收藏,贫穷的人也争相仿制以维持生计。但顾绣属于闺阁工艺品,技巧不轻易外传。直到顾名世的曾孙女、清初才女顾兰玉,因婚后不久丧夫,生活无依靠,便开始招收女学生,传授顾绣技艺,以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从此,顾绣技艺正式由士大夫家庭走向民间。 到了清嘉庆、道光年间,松江又出了一位顾绣的高手丁佩(字步姗),她一方面进行刺绣实践,另一方面动笔写作,写出了我国刺绣工艺史上的第一部著作――《云间丁氏绣谱》,对顾绣的实践进行了理论总结,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后来高雅的画绣逐渐转向了实用,以绣制蟒服胸背补子及佩囊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顾绣技艺的提高。这种不景气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末。直到近代顾绣名手沈寿主宰绣坛后,才使缺乏生机的丝绣业再次振兴。 沈寿原名沈雪君、沈芸芝,出生于苏州一个经营古董的商人之家,从小耳濡目染,接受艺术的熏陶,对绣品的鉴赏水平很高,未成年就以刺绣而闻名。她的丈夫余觉是位举人,能书擅画。1904年,夫妻俩精心制作了一堂八幅“八仙上寿图”通景屏,献给慈禧太后作为70寿辰的贺礼,老佛爷颇为欣赏,御笔书写了“福”、“寿”两字赐给他们,从此他们夫妻分别改名为余福、沈寿。沈寿刺绣作品的特点是一方面娴熟传统的针法和技巧,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洋画和摄影艺术的特色,无论制作人物或者花卉,都能达到神韵兼备的艺术境界。她的传世作品较多,北京、南京、苏州、上海、南通等地的博物馆都有收藏。其作品数次在国际上得奖,并引起轰动。如20世纪初她刺绣的意大利国王和王后肖像参加在意大利举办的万国博览会,绣品一经展出,轰动了意大利全国,并获得了世界最高荣誉奖;这两幅作品在1915年于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再次获得第一金质大奖。沈寿还是一位开创工艺美术教育事业的先行者,与丈夫先后在北京、天津、南通等地培养了大批刺绣工艺人才,为继承和发展顾绣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沈寿之后,由于战乱频起,经济凋零,再加上顾绣工艺复杂,价格昂贵,逐渐失去了市场,顾绣濒于失传。直至1972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发掘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号召,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关心下,经过梁景惠等热心人多方努力,才在松江工艺品厂恢复顾绣生产,使上海的顾绣获得了新生。还发现了一位70多岁的叫戴明教的妇女,她曾经过顾绣名家的传授,绣技精湛,由她在松江工艺品厂授徒传艺。上海市把顾绣正式列入了传统工艺项目,同时正式定名为“上海顾绣”。 松江工艺品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设计、勾样、绣制等整个生产过程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创新和提高。如梁景惠先生设计的《仿宋人群鱼戏藻图》,是根据宋人院体水墨工笔画设计而成的,画面游鱼栩栩如生,水藻随水飘拂,小中见大,生动有致。绣工用黑色到白色之间几十个类别色阶的丝线,用戗针、丝针、虚针等不同针法,精工绣制而成,不露针痕边缝,与工笔渲染毫无二致。这幅作品在1978年上海市民间工艺展览会上获设计一等奖与制作一等奖。1980年和1982年,顾绣两次赴香港展出,1983年赴菲律宾展出,均引起了当地的轰动。 仿宋人群鱼戏藻图(顾绣)(梁景惠摄) 但是,由于顾绣工艺要求高,生产成本高,价格相应也比较高,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在迈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还是困难重重,需要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不然,这门传统民间工艺还是面临着失传的潜在危险。 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