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风筝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风筝

分类:【传统文化】

传统手工艺制品。历史悠久,春秋时,鲁国人公输般制造木鹊,用以侦察宋城防御情况,称“木鸢”。五代时,后汉李邺用纸糊扎,引线乘风为戏,称“纸鸢”。后又在鸢首置竹笛,风吹其上,发声如筝,故称“风筝”。明清两代,风筝更是盛行。曹雪芹作《南鹞壮鸢考工志》,评记各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等技法,上有口诀,彩绘图谱。其制法,多以竹、木为骨架;上糊白纸或薄绢,并施以彩绘。以单线或多线线团之端缚于骨架,另一端握手中,迎风随放手中之线,使之高升于天,风动琴呜,高低交响。不仅是一种艺术欣赏,亦大有益于身心健康。其种类很多,通常流行的有沙燕、鹰、蝴蝶、蜻蜓、龙睛鱼、蜈蚣等。其中沙燕彩绘纹样构思巧妙,多含“吉祥”寓意。也有以“天女散花”、“哪吒闹海”、“钟馗”、“孙悟空”等神话人物及扇子、八卦、萝卜、白菜、花篮等物品为题材的风筝。其著名产地有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和江苏南通等。

汉族民间一种可供玩赏的工艺品,流行于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区,历史悠久。最早的风筝是木制成,故名“木鸢”。木鸢的发明者,据传是公输般(鲁班)。《淮南子?齐俗》:“鲁般墨子,以木为鸢而飞之。”大约是西汉时期,木鸢的制作材料由木头变为竹、纸等物,以竹为骨架,糊以纸、绢等,名称也相应地改为“纸鸢”、“风鸢”、“纸鹞”、“风鹞”。西汉以后,纸鸢不仅用于嬉戏,也入于兵家。五代汉?李邺,于营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筒,使风入竹中如筝鸣,故称“风筝”(见明?陈沂《询刍录》风筝条。唐代风筝已成一种娱乐玩具,人们常在纸鸢上加一些竹制的、苇制的小笛、小哨放在上面,经风一吹,发出悦耳的声响。唐代的高骈有《风筝》诗云:“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北宋后风筝才开始流行于民间。据宋?周密《武林旧事》卷6,宋代都市里,已有专营风筝的“小经纪”人。明清之际是风筝大发展的时期,其形制除飞禽爬虫类,还有戏曲神话人物。清?曹雪芹的专著《南鹞北鸢考工记》中记载了几十种扎制风筝的工艺。放风筝一般都是在春天,山东潍坊每年清明前后举行风筝节(又称风筝会)。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的类别很多,最早分为硬翅、软翅。硬翅有金鱼、人物等,它的特点是翅膀坚硬,能吃大风,飞得高。软翅有蜻蜓、仙鹤等,它的特点是翅膀软,飞得远,但飞不高。后来又增加了串类、长尾类、硬拍、软片、折叠等多种形式。风筝发展到今天,种类日益增多。从形式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动物,如雄鹰、蝙蝠、金鱼等,有的加以巧妙的组合,寓以吉祥之意。二、人物,多为神话传说、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如孙悟空、白娘子。三、物品,如花瓶、菜蔬瓜果、日月星辰等。从结构上风筝又可分为平面、浮雕、立体三种。现代风筝还有了许多新花样。另外现在放风筝还采用了先进技术,用无线电进行遥控。风筝可进行表演和比赛,比赛时按风筝类别和大小规格,以高度和速度计算成绩,也可进行双人和集体比赛。风筝在中国极为普遍,但作为风筝荟萃之地还当推北京、天津、潍坊和南通四地,它们制做的风筝,自成一派,各具特色。北京传统风筝用的多是曹雪芹的图样,最有名气的艺人是金氏和哈氏两家。金氏风筝以造型雄伟、画工粗犷见长。哈氏作品则以骨架精巧,画工肃整,飞行稳等特点为人称道。天津风筝造型独特,生动逼真,色调简洁明快,骨架作工精细,结构科学,折叠自如,携带方便,有放飞远近效果俱佳的特点,天津风筝享誉中外。潍坊风筝工艺独具民间特色,工艺精巧,浑厚淡雅,它的式样结构有平板式、半立体式、立体式、立体与平板结合式四种。在风筝的构造上有硬翅、软翅和活翅三种。潍坊风筝种类繁多,现已发展到五百多种,古今兼备,可谓百花齐放。南通风筝以其优美的造型,精巧的工艺,并以独特的音响效果而独树一帜,闻名于世。此外,藏族风筝,外形精巧美面,多为正方形和菱形。台湾民间把风筝称为“风吹”,并分为平面筝和立体筝。

风筝又名纸鸢,起源较早,相传汉初韩信曾制作风筝。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北朝时期,侯景曾作风筝传递书信,唐以后演变为玩具。风筝的工艺品种,主要有硬翅、软翅、排子、长串、桶形5类。硬翅风筝,代表作品是沙燕,另有金鱼、神话人物等题材,在“翅膀”造型上采用“硬架”结构;软翅风筝,代表作品有对燕、对鸽等,无硬骨架,而只用竹篾与纸粘糊;排子风筝,有鼎、蝉、八卦、花篮、磬等器物、动物造型,图案纹样细腻华丽,并分硬排与软排两种;长串风筝,以“蜈蚣”为代表,由许多圆形单片串结而成,以长为特色;桶形风筝,以“宫灯”为代表,分六面体,八面体不等,一般用绢制作,绘有图案装饰。风筝除流行于乡间群众之外,当代很多城市也较盛行,尤以山东潍坊、北京、天津等地为名。近代北京出现了金忠福、哈国良、孔祥泽、马晋4位风筝制作大师,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1985年之后,潍坊市多次举办世界风筝节,推出“鲤鱼跳龙门”、“龙头蜈蚣”等精美的大型风筝。潍坊市已建有风筝博物馆。

一种玩具。用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上簿棉纸,系以长线,利用风力升入空中。式样可随人意,扎成鸟、兽、虫、鱼等。《墨子?鲁问》中记载鲁班制作的“木鹊”,就是“风筝”,被用于战争以“窥宋城”。后来以纸、竹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有人又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入竹哨,声如筝鸣,故称“风筝”。历史上潍坊人民形成了春游放风筝的习俗,制作的风筝也最为精致,潍坊风筝名扬四海。1988年4月1日,在第五届国际风筝会上,潍坊市被荐为“世界风筝都”。

一种既可作玩具又可供观赏的工艺品。最早以木片为原料,称“木鸢” 。纸发明以后,用纸代木片,称“纸鸢”。五代时,李邺“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日风筝” 。清明节前后,民间有放风筝的习俗,一般风筝各地均能制作。具有高度工艺水平的传统著名风筝有 “天津风筝” (具有造型逼真、线条简练、色彩鲜明的特点。其骨架全用打眼扣榫,不用线绑,显得轻巧隽秀。最佳者为 “魏记风筝” 、“哈氏风筝” (产于北京。清末明初,艺人哈国梁博采众长所创制的特色风筝)、“潍坊风筝” (产于山东潍坊市) 等。

又称“纸鸢”、“纸鹞”,据说源于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以来,北京是风筝的传统产地之一,到清代时在扎、糊、绘、放四艺上已发展到了相当精致的程度。《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三月清明,倾城出外,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京制纸鸢,极尽工巧,有价值数金者。”著名文学家曹雪芹著有《南鹞北鸢考工记》,详细记述了几十种风筝的扎制技法,可以说是曹氏风筝的集大成之作。北京风筝以燕形为主,辅以黑锅底、蜈蚣等样式。艺术造型有硬膀、软膀、排子、长串、桶形五种基本形式。从清末至今,形成了四个流派,创始人分别是哈国良、金忠福、孔祥泽、马晋。

风筝又名纸鸢。扎制风筝是河北民间的一项传统手工艺术。旧时多由城乡纸扎艺人扎制,生产批量不大。如今因社会需要量大,已呈规模化生产趋势。扎制风筝有扎绑、粘糊、彩绘三道工序。扎绑,即用竹篾、棉线等,扎绑成各种风筝的骨架,要求左右两边均衡,骨架后边上半部两边用细线绳拉住,使其保持前凸后凹的形式。粘糊,即用麻头纸或宣纸粘糊在骨架上。彩绘,即在粘糊的麻头纸或宣纸上彩绘出各种图案。过去是手工彩绘,现在多为事先设计出图案,用丝网制版、印刷方式预先印好图案再粘糊。

彩绘风筝(程英华摄)

风筝按有无骨架分以下五种:

硬翅类。即两翅部位全部有骨架,如纸燕、孙悟空等单人风筝。

软翅类。即两翅部位只在上沿有竹篾,下半部不用竹篾,糊好后两翅随风飘动,如蝴蝶风筝。

软片类。整个风筝只有一个“十”字形简单骨架,或干脆没有竹篾骨架的风筝。如在冀南一带,有的家长或孩子用一块长方形的废报纸下端贴条尾巴,固定上头绳,就成为一个最简单的软片风筝。

长串类。即由若干个单片用线连缀起来的风筝。常见的有蜈蚣、龙形风筝。先扎制直径20厘米的圆圈若干个,骨架后边正中横向扎一根两端伸出的竹篾,竹篾两端固定几根鸡毛,圆圈骨架扎糊好后,把头部和尾及中间圆片用细线绳从圆片两侧连缀起来,再经彩画即成。

立体类。即立体风筝,像雄鹰、大钟形风筝等。

从外观造型和图案分,风筝有圆月、门帘、单人、纸燕、八角(八卦)、三角、蝴蝶、金鱼、苍鹰、大钟、游龙、蜈蚣等。

从特殊装置上讲,有转眼、带哨风筝等。

清明节前后放风筝是山东民间比较流行的习俗。风筝古代又称“纸鸢”。山东民间多称风筝为“鹞子”。据史料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工匠鲁班就曾“制木鸢以窥宋城”。这可以说是山东风筝的滥觞,此后风筝在山东民间一直延续流传,清代以后以潍坊地区扎制的风筝最为有名。

潍坊鹰风筝

山东传统风筝根据扎制材料,可分为纸糊风筝和绢糊风筝两种,近年又出现了塑料风筝。根据风筝的扎制结构和型制,大体可分为硬翅、软翅、拍子、串式、桶子等形式。硬翅、软翅和拍子风筝型制较小,扎制比较简单,一般以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膀的骨架,固定在中间不同形状的框架上,最简单的小型风筝用3根竹条便可。在框架上糊以纸或薄绸,再进行彩绘便可放飞。潍坊杨家埠的硬翅风筝则多直接用木版套印好的风筝图样贴糊,糊好便可直接放飞。也有的在风筝上装以用竹管或苇管自制的“哨子”、用竹条丝线做的“响弓”等,使风筝放起来发出响声。硬翅,放飞简便,善于起高,是山东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串式风筝是根据风筝模拟扎制的事物形状,分别立体和平面扎制事物的不同截面,然后进行彩绘,最后将各立体和平面扎件用线等距离串为一体,放飞时整体放起。由于各扎件之间用线连接,各件具有一定的自由活动性,因此放飞时风筝整体会产生玲珑剔透蜿蜒游动的立体活动感。潍坊的龙头蜈蚣是这类风筝的典型代表。桶子式的风筝是将风筝要模拟扎制的事物形象扎制成可叠在一起的立体骨架,用色绸裱糊,平时可将风筝叠放,放飞时展开。后两种风筝一般型制较大扎制工艺较高,是山东风筝中较复杂的两种。

潍坊风筝(童子)

山东传统风筝的题材内容以动物和人物为主。动物以与飞翔有关的动物和昆虫形象居多,如鹰、燕、鹤、蝶、蝉、蜻蜓、蝙蝠等,也有部分其他动物如鱼、蟹、蜈蚣、螳螂等。人物题材的风筝以表现神话传说内容的居多,如“天女散花”、“嫦娥奔月”、“麻姑献寿”、“仙鹤童子”、“八仙过海”、“许仙游湖”、“钟馗”等。除此之外,桃、荷花、宫灯、扇子、花瓶、寿字、喜字等也常被作为风筝题材加以表现。

民间扎制风筝的骨料一般选用加工均匀平滑的竹条,也有的地方采用“莛杆”(高粱穗下的细长部分)、苇秆作风筝骨料;用韧性较大的纸和绢作面料;用透明性极强的“品色”或国画颜色作为彩绘颜料。扎制过程大体经过以下步骤:扎架,将经选好的原竹材经破竹料、削竹料、修竹条等步骤加工成风筝骨料,将加工好的竹条根据要扎制的风筝形象,经烘烤弯曲出形象不同部位的外形,然后将弯曲好的各部位竹条用细线捆扎连接到一起,并固定在支撑加固用的竹条或框架上。裱糊,用糨糊将纸或绢均匀平展地裱糊到骨架上。裱糊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纸或绢包贴在竹条的四个面上,叫“包边儿”;一种是将纸或绢粘贴在竹条的两个面上,待干后将多余的纸用小刀去掉,这叫“裁边儿”。彩绘,待裱糊的纸绢干透后,再用颜料进行彩绘。也有的艺人先彩绘再将画好的风筝样子糊在骨架上。经过以上步骤的加工,一只光彩夺目生动可爱的风筝便做成了。

民间放风筝一般是在农活较闲的清明前后,许多地方称放风筝为“放鹞子”。放鹞子缠线用的工具分线拐子、线桄子、绞车等。过去放小型风筝一般用棉线绳,放较大的风筝则需要用麻线,近年则多采用尼龙线。放硬翅、软翅和拍子风筝,由于型制较小容易被风吹得摇摆甚至翻滚,因此,人们大都在风筝的下部拴上几条用纸剪成条捆成穗,用绳串成长串的“飘弋”,以使风筝在飞行时保持平衡。当风筝飞到一定高度时,孩子们时常将一张纸从中间撕一条缝到纸的上部并撕一小洞,然后将纸挂在风筝的线上,于是纸便在风的吹动下沿着风筝线飞到了高空的风筝那里,孩子们称它是给风筝“送饭的”。绿茵旷野儿童戏嬉,蔚蓝晴空风筝游弋,别是一番田园情趣。

放风筝的活动在江苏城乡历来盛行,扎制风筝的工艺随之而起。各地区制作风筝的技巧虽粗细有别,不尽相同,但形式上仍大体分造型风筝和板筝(又称“板鹞”)两种。前者以形象生动别致,色彩浓淡相宜为特点,常见的如蝴蝶、燕子、蜻蜓、仙鹤、老鹰、蜈蚣、金鱼、人物等;后者以平面几何造型,体积较大,着重讲究图案美和音响,多为六角、圆形、方形、菱形或组合式的,风格粗犷、热烈。其中以南通风筝最具有代表性。南通风筝,俗称“鹞子”,按 “南鹞北鸢”之说,南通风筝当属南派,历来以其优美的造型、精巧的工艺和独特的音响效果而闻名。清代末年,这里的风筝已与北京、天津、潍坊的风筝并列全国之首。南通板鹞风筝形式多样,形状各异。如六角风筝由一长方形和一正方形扎成框架,并可变化组成“连星”(俗称“串连”)式风筝,有七连星、九连星、十九连星乃至几十、上百不等,匠心各运;小型板鹞如巴掌大小,中等的有一尺二到八尺之间,大的可达丈余。较大的板筝一般都装置“哨口”(用葫芦、竹子、白果壳或铜皮等材料精心刻制而成),上天后能发出音响,故又名“响筝”。“活鹞”或叫“活风筝”,讲究扎工精巧,造型逼真,入空栩栩如生。近年来,南通风筝独树一帜,打入了国际市场。

做风筝

盆景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5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