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风采独具的关中方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风采独具的关中方言分类:【传统文化】 今日关中方言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具有以下两个鲜明的特点,从不同角度显示了它独有的风采和精神。 (一)形象生动 口语皆碑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关中人通过对云云众生、世间百态的细心观察,形成了极为生动的大量方言,几乎达到了口语皆碑的程度。如它把长得漂亮秀气的孩子称为“心疼”或“倩蛋蛋”,把既聪明又狡猾的小孩称为“诡色蛋”,把调皮万端的小孩称为“捣捶蛋”。把不讲理胡纠缠的人称为“麻迷”,出语泼辣、动辄伤人者称为“刀子嘴”,摇唇鼓舌、搬弄是非者称为“匕尖毛长”,貌似木纳而言语幽默者称为“蔫怪”或“蔫驴踢死人”。巴结奉承拍马屁乃低贱下作,人所不齿之事,在关中方言中称为“舐尻子”。将神通广大、八面玲珑的人物称为“红人”,或“吃得开”,巴结权贵、打击落难者称为“瞅红灭黑”,面目狰狞、神态憎恶者称为“可憎”或“眼黑”,如此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方言犹如秦腔戏中一张张黑、红、白、金、粉诸色分明的脸谱,将各种人物形态与神态刻画得维妙维肖,入木三分,使人听后不禁为之喷饭。 在描绘人物形象与神态上,关中方言也深受秦腔戏曲中所塑造的各类人物的影响。如将能吃能喝的人物称为“猪八戒”,脸色黝黑的人为“包公”,脸色肮脏的人为“胡敬德”,喜新厌旧的人为“陈世美”,窝囊无能的人为“汉阿斗”,毛手毛脚的人为“张飞”,屡出差错的人为“四岔捎书”(秦腔―同名传统剧),巧嘴滑舌的媒人为“侯下山”(眉户名剧《梁秋燕》中一人物》,等等。 (二)质朴无华 诙谐有趣
关中方言正如当地老乡所说,是“捶布石对磨石――石(实)打石(实)”,具有质朴无华、淳厚无比的鲜明特点,且用语诙谐有趣。如方言中直称太阳为“爷”,充分体现了对普照万物的太阳十分尊重的质朴感情。称打雷为“呼隆爷”,以声取名,加之尊称,亦表现了一种既敬且畏的心情。称吃东西为“?”(dié),至口为其形,语音如其声,倍觉结实豪放,粗犷豁达。称晚饭为“喝汤”,更显得质朴直观,因为关中晚饭一般确实是一角锅盔或两个蒸馍,再加上一老碗白开水而已。 关中方言的诙谐幽默感也很强。如在人物称谓上将脾气倔强者称为“犟牛”,弄虚作假者为“胡日鬼”,一岁左右的婴儿称“木犊”,办事糊涂者称为“粘(发音为rán)得很”,怕老婆者称为“软 唿漏漏”(意为脑袋几乎要掉下来),外甥称为“磨镰水”(意为逐而复返,无可奈何),等等。都极为幽默风趣。这种诙谐幽默的特色在关中方言的大量歇后语中表现得犹为突出。试观以下数例: 十亩地里一根谷――独苗儿(意为独一无二) 大风地里吃炒面――不好张口(意为难以启齿) 三九天穿单衫子――凉透了(意为伤透了心或一败涂地) 大腿上扎刀子―离心远着呢(意为交友难交心) 老婆子拴牛――胡缠(喻某人胡搅蛮缠) 老鼠戴串玲――算那一国的报马(讽乔装打扮之徒) 老鸹哂粪――拿嘴指拨呢(讽好大言不办实事者) 驴打呵欠――好大的口气(喻财大气粗,盛气凌人) 河滩里的石头――要棱没棱,要角没角(喻处世圆滑或庸庸碌碌者) 涝池里磨铡刀――刀大水宽展(喻宽裕富足) 这些歇后语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或褒或贬,妙趣横生,使人听后于哈哈一笑之余,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和生活的启发。 此外,在语音方面,关中人发音时大都鼻音重,底气足,较少轻巧细腻的卷舌音和舌齿音,这大概与本地厚重的水土有一定的关系。由于古代文化传统的积淀,用词简约、惜字如金也是关中方言的一大特点,如前文所举的“言传”、“颇烦”等词汇即属此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