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马帮分类:【传统文化】 一种运输组织。旧时流行于云南、贵州等地。约始于东晋时期,发展到清代,已形成滇东、滇西、滇南三条马帮运输干线。最小的马帮仅有马十几匹,大的马帮有马百匹以上。驮运里程,近者多在百里以内,最远的可达千里以上。马帮的首领称为“锅头”,其马颈挂有铜铃,并以红绫装饰辔头,驮架上插有马帮旗号。马帮有自己的“行话”,并有许多戒律和禁忌。大帮有自备武器,以防盗匪抢劫。新中国建立初期,仍有马帮执行运输任务。后随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马帮逐渐消失。 驮运货物的马队。曾广泛流行于云南、四川、贵州等多山少路的地区。大小不一,小者只有10多匹马,大者有百匹以上。每帮有一“锅头”领导,有自己的旗号、“行话”和许多禁忌戒律。大帮还多备有武器,以防途中遭抢被劫。驮运的距离可远可近,近者几十里、上百里,远者可达千余里。它行动灵活、方便,适宜在崎岖不平的山路运行,在过去交通极不方便的条件下,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山间运输队。曾流行于云南等山区。过去这里不通公路,货物全靠马帮驮运。土司、商行、官家的马帮,20余人,吆着七八十匹马。大骡子在前面开路,殿后的是毛驴。从前,土匪常在深山拦劫马帮。为了防止抢劫,土司、官家的马帮备有武器,有的还在马驮上插上某某司令部的旗子,土匪一看都远远躲避。一些马帮还带只猴子充当 “掺望员” 兼 “马大夫” 。在行进中,猴子蹲在头马驮上,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吱叫报警。它还嗅闻驮马,如发现哪匹马有病,便立即怪叫报警。解放后,因公路逐渐通向山区,长途马帮已经消失。现在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短途驮货的小群马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