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王堆汉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马王堆汉墓分类:【传统文化】 西汉前期第一代掎(dài带)侯、长沙国丞相利仓家族墓葬。在今湖南长沙市东郊马王堆。1972―1974年先后两次发掘了三座墓。1972年发掘1号墓,1973年冬发掘2号墓、3号墓。三座墓全由坟丘、墓道、墓坑、墓室四部分组成,形制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带斜坡墓道。1号墓墓主系利仓之妻辛口,埋葬最晚,尸体完整,年约50岁左右,仰身束肢直伸,裹殓衣、着衾被、丝麻织物20层,就年代悠久、组织结构保存情况言,为世界尸体保存记录所罕见。4棺1椁。丝织衣物全系家蚕丝织造,其中绒圈锦的发现,证明绒类织物乃我国古代一创造发明。薄如蝉翼的素纱,说明汉初缫纺技术已达较高水平。出土瑟、竽、竽律3种乐器,保存完好。出土竹简312枚,简长27.6厘米,每简字数2―25字不等,墨书隶体,部分带有小篆笔法,以细麻绳分上下两道交错编联成册,系一册随葬器物单(即“遣策”)。2号墓墓主利仓,死于吕后二年(前186)。墓中发现“掎侯”、“长沙丞相”、“利仓”印文铜印、玉印。棺椁已朽,推测为2棺1椁,早期已被盗,骨骼散乱。3号墓墓主系利仓之子,埋葬时间为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前168)二月,出土时仅存骨骼,30岁左右。三棺一椁。墓东漆盒内帛书26件,有重要学术价值(参见“马王堆帛书”)。出土“遣策”竹简403枚,医书简200枚(其中木简10枚),另木牍7枚。长度、形式、书体与1号墓所出同,然简文内容涉及车骑、乐舞、僮仆等。出土瑟、竽、琴、箫。三座墓葬随葬品以漆器数量最多,器形有鼎、盒、壶、锺、钫、匕、卮、勺、耳杯、耳杯盒、盂、案、?(yí移)、食奁(lián连)、多子奁、撮箕、几、屏风、博具等,个别加饰铜扣、镙钿。大型漆器用木胎,小型漆器多用夹?胎。装饰手法有漆绘、粉彩、锥画(即针刻,汉初新工艺)。花纹有云纹、龙纹、凤纹、动物纹、草叶纹等。出土多种泥质灰陶器及各种硬陶罐。另有歌舞俑、女侍俑等着衣木俑、立俑、乐俑等彩绘俑,辟邪用桃木俑,凡260余件。帛画5幅。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的历史,考查当时手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文化艺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掎侯利仓及其妻与子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1972―1974年发掘。共3座墓,1号墓为利仓之妻,2号墓为利仓本人,3号墓为利仓之子。皆为土坑木椁墓,椁室周围填塞木炭和白膏泥,其上再填土分层夯实。由于密封良好,1号墓内尸体保存完好,肌肉尚有弹性,创造了长江流域汉代墓葬防腐技术的奇迹。椁室内二至四层外黑内红漆木棺相套。1号墓内棺尸体外包裹18层丝、麻衣衾。各墓棺房外的4个边箱中放置了丰富的随葬品,有衣物、食品、药材、竹木器、漆器、木俑、乐器、陶器、兵器及“遣策”竹简,另外还发现了帛画、帛书。为研究西汉初期的手工业、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医学等方面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实物资料。 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掎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有三座墓,全由坟丘、墓道、墓坑和墓室四部分构成,形制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带穴坡墓道。棺?为巨大的木板制成,置于墓坑底部正中。?底承托三条垫木。1号墓四棺一?,2号墓棺?已朽,仅存底板四层,推测为2棺一?。3号墓三棺一?。?室由内外壁、四个边箱和中间棺室组成。内棺盖上覆盖帛画一幅,棺内两侧板上张挂帛画两幅。1号墓墓主尸体完整,女性,年龄约五十岁左右。葬式为仰身束肢直伸,全身裹殓各式衣着、衾被及丝麻织物18层,连同贴身衣两件,共20层。经解剖检验,查明这具尸体外形及内脏器官完整,主要病变尚可确认,其年代悠久和组织结构保存的程度都是世界上尸体保存记录中十分罕见的。各方面病理查明,死者生前患有多种疾病,胆绞痛引起冠心病发作,似是猝然致死的原因。这具尸体保存下来的主要条件是尸体的深埋,墓室构筑的严密,多层棺?的保护,木炭和白泥膏的封闭,以及由此形成的低温、缺氧所致。3号墓墓主仅存骨骼,经测定为三十岁左右男性。2号墓早期被盗,骨骼已散乱。随葬品都置于四个边箱内,总数达数千件,主要有满盛衣物、食品和药材等物的竹筒、漆器、木俑、乐器、竹木器和陶器以及“遣策”竹简,均达1000余件。两墓锦饰内棺上都覆盖彩绘帛画。3号墓还随葬有帛书和兵器。出土的漆器共约500件。这是各地发现汉代漆器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大型漆器木胎,小型漆器大多是夹 胎。 器类主要有鼎、匕、盒、壶、纺轮、耳杯、盘、?、奁、案、几和屏风等。漆耳杯占漆器总数的一半以上。装饰手法有漆绘、粉彩、锥画。装饰花纹多为漆绘的红、黑和灰绿等色。纹样以几何纹为主,龙凤纹和草纹为辅。一些漆器书有“软侯家”、“君幸洒”、“君幸食”字样,还有注明漆器容量的。不少漆器有“成市草”、“成市饱”、“南乡口”等作坊标志。陶器有泥质灰陶的鼎、盒、壶、锺、钫、瓿、熏炉等。灰陶器施加彩绘或在器表涂一层锡箔状物,器内盛放液体或食品,器口用草和泥填塞,缄封“掎侯家丞”封泥。出土木俑260多件,分着衣俑、彩绘俑两大类。着衣俑有歌舞俑、女侍俑;彩绘俑有立俑、乐俑。乐器有瑟、竽、琴、箫。竽、竽,琴、箫又属首次发现的汉初乐器。出土的各种丝织品和衣物,年代早,数量大,品种多,保存好。这些丝织衣物,全都是家蚕丝织造。按织造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平纹的绢、纱、素色提花的绮和罗绮及彩色提花的锦。这批衣物大部分经过染色,印花敷彩或刺绣花纹等加工程序,是汉代初纺织生产的最高工艺。其中以素纱和圈绒锦最为珍贵,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重不到一两,圈绒锦外观呈有立体感的环状圈绒,它以多色经丝和单色纬经的织法排列,采用特殊工艺交织而成。1号墓和3号墓内棺上的彩绘帛画,保存完整,色彩鲜艳,两幅帛画的构图基本一致,全长2米许,均作“T”字形,下垂的四角有穗,顶端系带以供张举,应是当时葬仪中必备的旌幡。画面上段绘日、月、升龙和蛇身神人等图形,象征天上境界;下段绘交龙穿壁图案,以及墓主出行、宴飨等场面。两墓帛画主要差别在于墓主形象,1号墓在弯月下画一女子腾宫飞翔,3号墓在同部位上画裸露上身的飞翔男人。1号墓画一老妪穿曲裾长袍柱杖而立,两侧有男女五人跪迎、相随。3号墓画一男子,头戴刘氏冠,身着红袍,腰间佩剑,袖手缓行。前后有九人作恭迎、随行状。帛画下部画地下境界,有一人站在两条大鱼上,双手托举着象征大地的平板。巨人周围画灵龟、鸱?等神物。1号墓和3号墓都出有竹简722枚,内容均为逐件记录随葬物品的名称、数量和各种物品分类小计,还记载有车骑、乐舞、童仆等及所持兵器、仪仗、乐器等内容。3号墓还有医书简200枚,一卷内容与《黄帝内经》相似,讲养生之道,另一卷则为房中术。在3号墓东边箱57号漆盒内,装有帛书,分两种: 一种写在通高48厘米的宽幅帛上,折叠成长方形;另一种通高24厘米,卷在长条形木板上,出土时已严重破损。帛书共整理出26件帛书大部分用朱丝栏墨书,字体有篆、隶二种。 位于长沙市东郊五里牌,因传为五代楚王马殷的墓葬,故名。1972-1974年相继发掘,先后出土3座西汉墓葬,系西汉初期掎侯家族墓地。墓葬结构十分宏伟,其中一、三号墓棺椁葬具保存完好。根据出土的漆器款识、封泥和印章等推断,二号墓为汉初长沙丞相掎侯利苍,一号墓为利苍之妻,三号墓则是利苍之子。其中以一号墓规模最大,墓中时逾2100多年的女尸保存仍十分完好,为国内外所罕见。墓中出土文物非常丰富,包括帛书、帛画、竹简、漆器、竹简、丝织品、木俑、陶器、农畜产品和中草药等,共计3000多件。其中一号墓中有一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高超,真乃天工巧夺。二号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相似。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帛书,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等许多方面。马王堆出土的文物现陈列在湖南省博物馆。三号墓墓坑仍保留,供人们参观游览。 位于东郊东屯渡,离市中心约四公里。《善化县志》载:“五代马殷疑冢,在县东南五里,马殷之子筑,相传五百冢。”所以,旧时这些土冢叫马王堆。1972年至1974年初,先后对其中三冢开掘,编为一、二、三号。二号墓中出土“长沙丞相”、“掎侯之印”、“利苍”三颗印章。《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载:“掎国七百户,汉惠帝二年四月庚子,封长沙相利苍为侯。”从而断定,马王堆是汉墓群,二号墓是掎侯利苍墓,一号墓是其妻墓,三号墓是其子墓。三座墓葬共出土珍贵文物三千多件。其中最轰动中外的是一号墓中出土的西汉女尸,历时二千一百多年,外形完整,全身润泽,毛发尚存,指趾纹清晰,软组织尚有弹性,手足关节还可活动,是世界防腐学上的奇迹。一号墓中还有一件素纱禅衣,衣长1.28米,重量仅49克。二号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是现存最早的按比例的大地图。三号墓出土帛书28种,12万多字。这些帛书具有极高的古籍研究价值。还有一幅覆盖内棺的彩绘帛画,是古代帛画的空前杰作。现在,一、二号墓已封闭,三号墓坑仍保持原貌,加建顶棚,供人参观。马王堆全部出土文物,陈列在湖南省博物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