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马融分类:【传统文化】 东汉经学家、文学家。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博通经籍。安帝永初四年(110)拜校书郎中,典校东观秘书。时邓太后临朝,奏事忤邓氏,滞于东观,十年不得调。安帝亲政,召拜郎中。顺帝阳嘉二年(133)拜议郎,转武都太守。桓帝时为南郡太守。因事免官,髡(kūn坤)徙朔方。后得赦还,复拜议郎,重在东观著述,以病去官。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卢植、郑玄皆出其门下。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人其室者。遍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书;著《三传异同说》,已佚。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黄?(shì是)《汉学堂丛书》有辑录。另著赋、颂、碑、诔等凡21篇。有集已佚,明人辑有《马季长集》。《后汉书》卷60有传。 东汉经学家、文学家。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伏波将军马援侄孙。曾从名儒挚恂游学,博通经籍。安帝永初四年(110),拜校书郎中。顺帝阳嘉二年(133),拜议郎。迁从事中郎,转武都太守。桓帝时,又为南郡太守。晚年居家授徒讲学,生徒常数千人,经儒卢植、郑玄皆出其门下。善鼓琴,好吹笛,生活放达,不拘俗儒之节。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开魏晋清谈家破弃礼教的先风。为人才高博洽,称当世通儒。曾遍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等群经,兼注《老子》、《淮南子》、《离骚》、《列女传》等。作《三传异同论》,并与刘?争论古今之学,辩论《公羊》与《左传》之得失,所言有理有据,扩大了古文经学的影响。上述所著均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黄?《汉学堂丛书》都有辑录。又善文、赋,史载有赋、颂、碑、诔等作品21篇。《长笛赋》为其代表作。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说:“马融鸿儒,思洽识高,吐纳经范,华实相扶。”原有集9卷,已佚,明人为辑《马季长集》。其传在《后汉书》卷六十。 儒教经典阐释学的权威之一。字季长,东汉右扶风茂陵 (今陕西兴平县境内) 人。出生世家,少年时拜名儒挚恂为师,被叹为奇才,挚恂招之为 “乘龙快婿”。当时,皇后之兄邓骘执掌朝政,听说马融之名,特聘他为秘书。但马融不喜起草文稿一类的工作,婉言谢绝。到西北地区漫游时,遇西北兵寇起,米价骤涨,马融被饥饿所困,只好来到洛阳,屈就大将军秘书一职。后来,他迁任校书郎中,负责整理皇家图书馆中藏书。此期间,因为上书言事得罪外戚邓氏,连续十年没有升迁。邓太后死后,他才时来运转,官至太守。桓帝时,外戚梁氏专权,马融因事得罪大将军梁冀,被指控为贪污罪,遭到逮捕,判为流放。曾自杀未遂,遇大赦免罪,回到洛阳,被重新安排在皇家图书馆任职。马融以经学和文学名世,许多少年都慕名前来求学,其门下弟子常有数千。马融生性放达,不拘儒者之节,喜弹琴吹笛,住房衣饰都非常考究。据说,他上课时,常常是自坐高堂,悬挂深红色纱帐,美女在后轻歌曼舞,堂下坐着高足弟子,其余弟子则依次席地而坐。他先给高足弟子讲,然后高足弟子转述给坐在后边的弟子,后边的弟子再向更后边的众弟子转述,被传为美谈。他在开门办学的同时,遍注群经,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境界。他门下出了大弟子卢植和郑玄,前者做了大官,后者成了大学者,古文经学也从此完全压倒了今文经学。但马融在官场上几起几落,逐渐丧失了锐气,不敢再得罪权势,甚至作 《大将军西第颂》,阿附外戚梁冀,颇为士林所不齿。 东汉经学家。字季长。抉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曾任校书郎中、议郎、南郡太守等职。从儒者挚恂学,博通经籍。早年有不仕之志。主张“重生”,认为“生贵于天下也”,人不能为名而害其生。尝校书东观。著《广成颂》,告诫当权者应“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并对朝政多所讽谏,遂为当权者所忌,滞于东观十年不得调迁,旋被禁锢。安帝时又起用。教授生徒常有千人,卢植、郑玄曾从其学。其注经“好研精而不守章句”,重视发挥义理,敢于破除家法,并对汉儒以《春秋》言阴阳灾异之说,表示异议,这在汉代经学传统中,实为一种学术革新。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后汉书?马融传》),对魏晋清谈家破除礼教有一定影响。著《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易》、《周礼》、《仪礼》、《礼记》、《尚书》诸经,不用今文说,推动了东汉古文经学的发展。又注《老子》,推崇庄子,首创“老庄”并举之说,并注《淮南子》、《离骚》。原著已佚,清马国翰《王函山房辑佚书》、黄?《汉学堂丛书》有辑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