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驿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驿站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供传递文书、官员往来及运输等中途暂休、住宿的地方,亦作旅店。清魏源《圣武记》卷十一:“故元太宗言:‘我即位后,唯四善政:一、平定金国;二、设立驿站;三、无水草处穿井立营;四、各处城池,设官镇守。’”亦称“驿置”、“驿传”、“驿彭”。驿站的客舍称“驿馆”、“驿廨”;传递公文的人称“驿使”;经驿站传递的文书称“驿书”、“驿音”;传递文书、信件的机构为“驿邮”;“驿将”则是戍守驿站的将领。 中国古代,凡专门供政府中传递公文的人或往来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统称为驿站。汉代规定,凡驿道之处,三里便设有一处驿站。唐代,则规定三十里设驿站,并有驿长之官。从唐都长安至全国四方所连,共有驿站1639处。元代,则称驿站为“站赤”,或称“递铺”,全国当时设有站赤1383所。到了清代,疆域辽阔,所设驿站,遍布全国四方,共有驿站、塘台2000多所。 在古代驿道上为往来官员和信使提供食宿的处所。在汉朝每30里设置一个驿站,唐代与汉代相同,当时全国共有驿站1639所。元朝的驿站又叫“站赤”,站赤分陆站、水站两种。陆站用马、牛、驴和车、轿,水站用船。《元史?兵志》记载,全国有站赤1383所。到清代驿站发展到2080所,从内地直到边疆,分布极广,为古代运输交通提供了很多方便,并为发展邮政事业奠定了基础。古代专门传递文书的驿站又叫“置邮”。 古时专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处所。自战国始设,称邮驿。厥后每朝均设,一般情况每三十里置驿站一所。各代名称稍异,或称传舍,或称邮铺,或称站赤。唐还于水路设水驿。元代站赤组织规模极大,能供欧亚两洲交通。驿站备人夫、马骡、车船并措办廪给口粮,供传递文书人员及过境官员使用。各站设站官,称驿令或提领,归府、州、司、县兼管。清朝后期置设邮局后废除。 藏族地区的驿站在不同时代情况有所不同。①吐蕃王朝时期为了传达政令、军事通讯、运送物资的需要,在各地设置过驿站,称为tshugs,译站设有驿吏、文书、驿差、炊事人员等,公文信函可通过驿站传送。专门的信使、军使可持管理骆站的机构签发的驿递文书在各站得到食宿供应、换乘马匹,由文书在驿递文书上登记到达时间并加盖印章,由驿差护送至下一站,如发生丢失驿件及延误等事故,要追查有关信使及驿站的罪责。《新唐书》记有从鄯州鄯城县(今西宁市)到逻些(今拉萨)的吐蕃驿站的名称及里程。敦煌古藏文写卷中也存有吐蕃驿递文书的抄件。②元朝统一藏族地区后,约在1260年派遣使臣入藏,清查沿途人口、物产、道路情况,设置驿站。当时在脱思麻设7个大驿站,朵甘思设9个大驿站,乌思藏设11个大驿站,大站之间还设若干小站,驿站设置参照了汉地驿站的例规,其物品供应及夫役等分派给藏族各部承担。此外元朝还为了军事需要在藏族地区设有军站。元代藏文文献中称驿站为“甲姆”,即来源于蒙古语。元代藏族地区的驿站归中央的宣政院和藏族地区各宣慰司管理。明朝初期继承元朝的办法,重视在藏族地区设置驿站,曾几次派官前往整治和恢复驿路,但明朝中期后驿路又形荒废。③清朝统一藏族地区后,在西宁至拉萨、成都至拉萨及西藏各地要道上设立驿站,称为台站,又在若干台站间的重要之处驻兵把守巡查,称为讯,以保证通讯联络畅通。 我国历代都有驿站的设立,明清时期驿站的设立更为普遍和完善。据《明会典》记载,以京师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伸展的驿站遍布全国,京师设会同馆,为全国驿站总管,各省州府县设水马驿及递运所,便利传递公文和官员往来食宿。广西地处边陲,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在广西境内设水马驿馆共97处,其中桂林府17处,柳州府16处,南宁府13处,庆远府5处,浔州府5处,平乐府7处,思恩军民府12处,太平府6处,西部直隶州6处,廉州府6处。 古代通讯转运、传输机构。设有驿吏、文书、驿差等。藏族地区的驿站在不同时代有以下三种情况: (1)吐蕃王朝时期为了传达政令、军事通讯、运送物资需要,在各地设置驿站,公文、信函可通过驿站传送。专门的信使、军使可持管理驿站的机构签发的驿递文书,在各站得到食宿供应、换乘马匹, 由文书在驿递文书上登记到达时间并加盖印章,由驿差护送至下一站,如发生丢失驿件及延误等事故,要追查有关信使及驿站的责任。 (2)元朝统一藏族地区后,约在1260年派遣使臣入藏,清查沿途人口、物产、道路情况,设置驿站。当时在脱思麻设有7个大驿站,朵甘思设9个大驿站,乌思藏设11个大驿站,大站之间还有若干小站。驿站设置,参照了汉地驿站的例规,其物品供应及驿差分派给藏族各部承担。元代藏族地区的驿站归中央宣政院和藏族地区各宣尉司管理。明朝初期继承了元朝的办法、整治驿站,但中后期驿路荒废。(3)清朝时期在西宁至拉萨、成都至拉萨及西藏各地要道上设立驿站,称为台站,并在若干台站间的重要之处驻兵把守巡查,以保证通讯联络畅通。 古代驿路上投递公文、转运官物及供来往官员休息的机构。汉制30里置驿。唐代也是30里设驿,当时全国共有驿1639所。元代的驿站叫“站赤”,陆路备有官马,水路备有船只,日夜有人守候,以便随时传递紧急文书。各站设有簿书,记录文书转来送往的时间和人员姓名。清代的驿站发展到2080所,规定每昼夜须行300里,还有500里和800里加急,提高了传递速度。 早在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出现了旅店的雏形,以后逐渐发展成各式各样的旅店。当时官方的公文及各地信件来往,主要依靠步行和骑马传递。古时交通不发达,路途遥远,跋山涉水,一个行程少则百里,多则千里,为解决旅途的食宿和马匹的喂养问题,产生了驿站。周代为此建筑了许多驿道。 秦时以咸阳为中心,每隔三四十公里,设立一个驿站,有站尹、管理人员料理日常工作,还制定邮驿法令和行宿制度,以保证驿站工作的开展。这种驿站,除供驿卒信使和过路官吏食宿、调换马匹之外,还为商旅游客提供膳食住宿之便。 驿站的数目愈来愈多,营业范围不断扩大,建筑的规模也愈来愈讲究。驿站一般根据投宿人员的地位和身份提供不同等级的食宿和交通工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