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高髻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汉族妇女一种高耸的发髻。流行于我国部分地区。为实心发,或用他人剪下之发加添于自己头发之中,即“??(音bidi书假发)”;或先做成各式假发髻然后装于头上,使髻上耸;或在高髻上饰以金凤、即“风髻”。此头式始于汉代,至宋代仍很流行。安徽、江苏一带,现仍有梳高髻者。先将头发向后梳齐,再整体反卷,下面垫以金属发网或民间木制的轻巧发物,然后将头发卷起束好,盘于头顶偏后之处。富者或加金钗、银簪等装饰,贫穷者仅顶一头帕,以为装饰。 高绾的发髻。亦称峨髻。汉代长安人尚高髻,当时谚谣云:“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唐代高髻极为流行,且式样多。高髻尤以娼家梳者为众。 高髻 古代妇女发髻的一种类型。指耸竖于头顶之上的各种发式。高髻分为两种: 一为“假髻”,又称“义髻”。即以马尾、黑色丝线或他人假发做成各种式样,再用簪钗固定在头上与原发合成一个整体。另一种为原发编盘而成,以丝绦将原发束住,于头顶编成各种式样后用簪钗固定。高髻在周代就是贵族妇女梳用的发式。据《周礼?天官冢宰?追师》载: “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 追衡笄,为九嫔及内外命妇之首服。”林尹注释: “副、编、次,三者皆妇人头上之服饰。‘副’ 者以发编为假髻,饰以饰物,如衡笄六珈等; ‘编’者亦编发为假髻覆于真髻之上,唯无衡笄六珈等饰物;‘次’者则以假发及已发相合编列为髻,此与编稍异耳。”至秦、汉时,高髻已不仅在贵族妇女中流行,士庶女子也多仿效。《后汉书?马廖传》载,马廖上太后疏曰: “闻长安语云,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足见高髻在当时之流行。从《渊鉴类函》的记载看,“晋中兴书曰征祥说云: 泰元中公主妇女绶鬓假髻以为盛饰,用发丰多不可行戴,乃先于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新唐书?五行志》记: “杨贵妃常以假鬓为首饰,而好服黄裙。”故安史之乱时,即有“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的歌谣。高髻做为贵族妇女的发式,从三周时就开始了。至东汉、隋、唐乃至宋代,“高髻险妆”已成时兴。然各代名称繁多,式样也各异。如:汉朝的“大手髻”、“唐代的“双环望仙髻”、宋代的“朝天髻”、少数民族的“回鹘髻”、清代的旗髻等,都是不同的历史时期妇女喜梳的高髻发式。 《簪花仕女图》中高髻 古代妇女发式。泛指各式形制高耸的发髻。梳发为高髻的习俗,东汉时已有。唐末五代,此风尤盛。宋代妇女沿袭旧习,亦以高髻为时尚。人们将头发盘成各式高髻,其高逾尺,最高者可达2尺,并簪插金、玉、珠、翠制成的鸾凤、花枝,及各式簪、钗、篦、梳和四时鲜花。时人诗句“门前一尺春风髻”即言此。山西太原晋祠宋塑女像,除少数戴冠帽外,大多梳高髻。为使发髻高大,多用他人之发加添于己发中,即所谓“??”。或者预先制成各种样式的假发髻,谓之“假髻”或“特髻”,用时装戴于己发上。当时一些大都市,皆有专门制作、销售此种假髻的店铺。太宗端拱二年(989)曾诏:“妇人假髻并宜禁断,仍不得作高髻及高冠。”然积习之深,非朝命能革,故直至南宋,高髻仍在一定程度上流行。四川少女的“同心髻”,南宋理宗朝宫女的“不走落”,即为宋代两种著名高髻样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