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髡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髡发分类:【地域文化】 发式。旧时满族男孩幼儿时期因体弱多病,或娇惯难养,便将头发全部雉去,不再蓄发,寄名僧寺,在家为沙弥。长至七岁以后,家长领其入寺,举行还俗仪式,携带箕帚、毛担、红布、食筋等各类物品,入寺内假为洒扫佛殿,寺僧诵经说偈,另有两人用布遮其身体,其师谓彼蠢不率,用箸投掷于布上,责挞驱逐,殿门横置一板凳,小儿跳越而逃之,不得回首顾盼,时人称之“跳墙和尚”,经此仪式,寄寺儿便可还俗,蓄发。也有寄尼女孩如此为之者。 辽代以前,北京处于汉文化圈内,北京人的发式也与中原无异。到了辽代,契丹人入主中原,契丹人的发式与中原大有不同,可用“髡发”进行概括。所谓髡发就是将头发剃去一部分或大部分,这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常采用的发式。契丹人髡发的形式多种多样,目前我们知道的就有20多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剃去顶发,其余散于两鬓及脑后;另一类是只留颅前或两鬓两绺,或垂耳前,或拂其后。男子所留发绺常穿过大耳环,脑后还可能有贮发袋。女子也要髡发,只不过剃去的头发少,髡式讲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