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魏文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魏文帝分类:【文化精萃】 即曹丕。三国魏的建立者,文学家。公元220―226年在位。字子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次子。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延康元年(220)正月,曹操死,嗣位为丞相、魏王。同年十月,迫汉献帝禅位,即皇帝位,都洛阳,建号黄初。在位七年。曾两次攻吴,皆无功。政治上亦无突出政绩,但鉴于东汉宦官、外戚专权,规定“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署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等;又立“九品官人之法”,开辟士人作官之路,也为士族门阀在政治上巩固了特权。卒谥文,称魏文帝。他爱好文学,善长诗文,并在文学理论上有较大成就,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其诗现存40余首,主要反映贵族的生活和感受,以委婉柔情见长,惯写男女思恋之情。《燕歌行》为其代表作,是文人七言诗的最早作品。其散文成就较高,尤以公书信著名。《与吴质书》、《又与吴质书》文笔清新流丽,为后世读者所喜爱,对抒情散文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所著《典论?论文》是我国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专著,文章从评论“建安七子”入手,肯定作家的不同风格,评论风格与人的关系,并指出各种文体的特点和要求,表明作者对文学的看法。文中主张“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章提到与事功并立的地位。从而开创了文学批评的一代风气,对我国的文学批评史,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著有《典论》5卷、《列异传》3卷、文集23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文帝集》。近人黄节有《魏文帝诗注》。《三国志?魏书》有其本纪。 即曹丕,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字子桓,谯 (今安徽毫县) 人。曹操次子,母卞氏。211年为五官中郎将,付丞相。217年立为魏王太子。220年曹操死,袭位为丞相、魏王,兼领冀州牧。不久,逼汉献帝刘协禅位,自己代汉称帝,国号魏。建元为黄初,定都洛阳。220―226年在位,共六年。在位期间,按受尚书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从而取得了豪强地主的支持; 鉴于汉代的教训,明令规定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不得任辅佐大臣,以防止外戚干政; 并派同姓王到偏远地区,不许他们掌握军政实权。在经济上努力发展农业,并发展水利事业,灾荒年间,经常开仓赈贫,派官员巡行地方,查方疾苦。奖励学术活动,如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等。还积极发展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先后设置鲜卑校尉、护乌桓校尉和戊己校尉,沟通与鲜卑、乌桓、西域的正常往来。 当时北部貊、 扶余, 西部西域各国、氐人等,都遣使进贡。曹丕还爱好文学,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方面皆有成就,现存诗赋百余篇。有《典论》五卷、《列异传》三卷,文集二十三卷及诗歌四十首等。其中 《典论?论文》为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但在位期间,也不惜民力,大兴土木,如营建洛阳宫,筑陵云台、东巡台、九华台等。226年病重,嘱曹真、陈群等辅佐太子。并嘱丧事从俭,不许厚葬。不久病死于洛阳。终年四十岁,谥文帝,庙号世祖,葬首阳陵 (今河南渑池县首阳山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