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的教育文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的教育文化

分类:【地域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的一个大分裂的时代。在这一时期中,曹魏、西晋、北魏都建都在中原地区,十六国时期的不少王朝以及东魏、北齐也都把中原地区作为活动中心。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原教育也主要是这些割据王朝在中原地区的教育。

(一)曹魏、西晋

在曹魏、西晋时,洛阳仍是统治中心。中原地区的教育文化经东汉末年大乱之后,虽不如东汉那样繁荣,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东汉末年,曹操在中原地区发展势力,一直比较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他在建安八年(203年)下令郡国各修文学,凡县满500户者置校官,选本地富家子弟入学。曹魏建国后,恢复了因动乱而废弃已久的洛阳太学,增置《春秋》、《谷梁》等经博士,并“申告州郡,有欲学者,皆遣诣太学”

,使太学生的人数很快达到数百。此后屡有增加,至魏末时达到了7000人,远远超过了东汉时的规模。此外,曹魏又在洛阳开办了一个近似太学的崇文观,让征召来的善文之士任职其中。这些官学教育的内容仍以儒经为主。太学生初入学者称门人,学习两年通一经者称弟子,任弟子两年后通二经者选补文学掌故,满三年通三经者超授太子舍人,余人满两年通四经者擢为郎中,郎中满两年通五经者按才能授职,这就是曹魏著名的“五经课试法”。按照这种课试法,太学分为预科(门人至弟子阶段)和本科两个阶段,而且每两年考试一次,层层筛选,对于提高和保证太学教育质量有重要作用。这实际上也是学校教育与文官考试任用合一的制度。

西晋建国后,更加重视学校教育,不仅在洛阳开设太学,还开办了一所近似太学的国子学,分别招收贤良之士和贵胄子弟入学,人数最多时超过3000人。太学中设博士19人,国子学设祭酒、博士各1人,助教15人,“两学齐列,双宇为一”

,教育的盛况是空前的。

(二)十六国、北朝

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初由后赵控制,在中原各地设有官学,各郡置博士、祭酒各1人,学生150人,其后又令各郡增立五经博士。后赵亡后,中原大乱,学校教育大多废弛,至前秦时,又重新下令中原各地兴立学校,倡导儒学。此后中原战乱频仍,学校时兴时废,教育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至北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在教育方面兴建了儒经官学、国子学,建明堂、辟雍,又开办皇子之学及四门小学。至北齐时,不仅令中原各郡普建学校,还让各郡学校立孔子庙,定期祭祀,足见其对教育的重视。

(三)私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私人教育依然兴盛。汉末曹魏时期,著名人物隗禧、乐详、邴原、郭恩、管宁、王烈等都在中原进行过教育活动,门徒多者达数千人。西晋名儒束?、王

、李密、刘兆等也都是私学的倡导者。 至北朝时,大大小小的私学受业人数,全国总计近万人,其中不少就在中原地区,其私学教育的发达显而易见。由于私人教育的发展,中原地区还出现了许多著名教育家。如陈留(今开封东南)人范宣以通经知名,隐居不仕,但“常以讲诵为业”,京师权贵纷纷“自远而至,讽诵之声,有若齐鲁”

。顺阳(今河南淅川南)人范宁出任豫章太守,“在郡立乡校,教授恒数百人”,其子范辑“亦以讲授为事”

。卫(今河南清丰南)人董证博学多览,也“讲授生徒”(《北史?董征传》),后被征为四门小学博士,教授北魏宣武帝及京兆、清河、广平、汝南诸王经学。这些人或隐居不仕,终生从教;或边做官边讲学,甚至出任皇帝诸王师保,是发展中原教育的中坚力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3: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