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鲁文化与古文经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鲁文化与古文经学分类:【地域文化】 鲁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合墨家文化的鲁国文化。鲁文化与齐文化比较,内部比较单纯统一,体系完整,不像齐文化那样派系林立,多说并存。秦汉以后,墨家文化骤衰,几乎成为绝学,其精华部分为儒家文化吸收,可以说鲁文化就是儒文化一枝独秀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两汉时代的鲁文化就是儒家文化。随着齐鲁文化的融合,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文化以经学形式出现,分为两大派系:与齐文化结合,齐学化了的儒学成为今文经学,如上文所述,历史上称为齐学;保持鲁文化特点的儒学,以古文经学形式表现出来,历史上称为鲁学。我们这里讲的鲁文化与古文经学,就是汉代与齐学(今文经学)对应的保持鲁文化风尚特点的鲁学(古文经学)。 关于“鲁学”与“齐学”,是汉宣帝时提出的问题。《汉书?儒林传》载: 宣帝即位,闻卫太子好《谷梁春秋》,以问丞相韦贤、长信少府夏侯胜及侍中乐陵侯史高,皆鲁人也,言《谷梁子》本鲁学,《公羊氏》乃齐学也,宜兴谷梁。 《谷梁春秋》是汉初鲁人申公所传之瑕丘江公者。汉武帝时,江公与董仲舒齐名。武帝使二人辩论,董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江公呐于口”。再加上董仲舒有《公羊》学大师公孙弘相助,“比辑其议,卒用董生。于是上因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江公及《谷梁》学受到排斥。(见《汉书?儒林传?瑕丘江公》)宣帝对《谷梁春秋》大感兴趣,派十人从《谷梁春秋》大师蔡千秋、周庆、丁姓受业,前后十余年。甘露元年(前53年),宣帝“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议殿中,平《公羊》、《谷梁》同异,各以经处是非”,双方各五人参加,议者“多从《谷梁》,由是《谷梁》之学大盛。庆、姓皆为博士。”(同上) 甘露三年(前50年),宣帝又召开石渠阁会议,集五经各家大师,杂论五经异同,宣帝亲自裁决。讨论结果,增立梁丘(贺)《易》、大夏侯(胜)《尚书》、小夏侯(建)《尚书》和《谷梁春秋》四家博士。《谷梁春秋》本鲁学,韦贤、萧望之、史高与新立博士梁丘贺、夏侯胜、夏侯建等皆为鲁人,汉宣帝要兴的鲁学似即指鲁地、鲁人之学。但是,我们讲的与齐学对应的鲁学,却与此不同,因为《谷梁春秋》和《公羊春秋》一样同属今文经学,只是受鲁文化影响较大,上述鲁人所治,大多是今文经学,当属受齐文化影响较大的齐学。因此,以地区划分齐学与鲁学的分野是不符历史事实的。严格说来,“鲁学”是指保持先秦儒家文化传统即鲁文化风尚特点的古文经学,“齐学”是指受齐文化传统影响至深、齐文化风尚特点突出的今文经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