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麦积山石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麦积山石窟

分类:【文化精萃】

在甘肃省天水县城东南约30公里山中。突起一峰,高142米,状如麦垛,因名“麦积”。据文献记载,此窟始凿于后秦,且创建佛寺。嗣后,历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代有修建。现存窟龛194处。各种造像有7,000余尊,一米以上者1,000余。壁画1,300多平方米。因山石不宜雕刻,故多为泥塑造像。风格清秀,富有生活气息。公元734年 (唐开元二十二年) 地震,崖面中断塌落,窟群遂分为东崖和西崖。窟内存有七座北朝“崖阁”,可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资料。建国后设立麦积山文物保管所。

著名石窟之一。位于甘肃省天水县东南秦岭西端北麓。山高142米(海拔1742米),形如堆积麦秸,故名麦积山。石窟始创于十六国后秦(384―417),一说始凿于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其后隋至清各代亦续有增建。今存洞窟194个,造像7000余尊,壁画1000余平方米,北朝崖阁7座,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称。这里曾是“有龛皆是佛”、“无壁不飞天”。壁画剥落甚多,而泥塑基本完好。泥塑生动优美,富有生活气息。崖阁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资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解放后勘察发现的大型早期石窟。石窟在甘肃天水县东南30公里山中。因山峰如农家积麦之状,故名麦积山。麦积山石窟自十六国后秦时期开凿,历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各代,不断营造和修缮,现存窟龛194个,造像雕塑7000余躯。造像可分泥塑、石雕、石胎泥塑、木雕四类。表现体裁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影塑等四种。这些造像,高者达16米,小者仅十数厘米。

后秦、西秦时期的造像题材以三世佛为主,还有交脚、思维等菩萨。佛多为阴刻水波纹高肉髻,或磨光高肉髻,面相方颐,细眉大眼,高鼻垂耳,小嘴薄唇。其服饰,佛多内着僧祗支,外着半披肩袈裟,衣纹作犍陀罗式密褶。菩萨高发髻,上束宝冠,长发垂肩,宝缯在双耳后作折叠式下垂状。面型与佛基本相同,上身袒露,戴项圈、臂钏,斜披珞璎,下着羊肠大裙紧贴腿,披巾自双肩搭下外扬。

北魏时期造像题材仍以三世佛为主,但突出正壁诸佛的地位。同时出现了小龛内造释迦、多宝并坐说法和千佛的形象,还出现了塑于门楣上的七佛和二弟子的新题材及满雕四壁的立佛、菩萨和供养人的影塑像。此外,佛的两侧开始出现胁侍菩萨,有些窟龛还配有二力上。造像面型开始具有我国北方民族质朴、浑厚的气质。佛的服饰仍多为半披肩袈裟,但比较宽大,更进一步民族化和世俗化。

北周时期造像题材,以七世佛为主,周围配以弟子、胁侍菩萨。佛像作低平肉髻,面相丰满圆润,短颈宽肩,腹部突出。衣饰多作紧窄通肩大衣或圆领下垂的袈裟,衣纹为流畅的阴刻线或突起的圆线条。菩萨服饰更复杂多变,较普遍的是上身袒露,下着大裙,披巾自双肩搭下横于胸腹两道,或身挂长璎珞垂于膝下。在塑造技法上出现了塑与画结合的形式,颇为别致新颖。

隋代造像题材,以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四菩萨为主要内容,主尊为释迦或阿弥陀佛。造像更趋于写实,衣饰更简练,形体更清俊。

唐及以后几个朝代不再开凿新窟,只是在原有窟龛内重塑、补塑或改塑。经过修补的造像,均反映了修补时期雕塑艺术的特点。

坐落在天水东南25公里的一座浑圆如麦垛的红色独峰中。始建于后秦时期,荟集后秦、西秦、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10多朝的塑像7200余尊(其中高1米以上者约1000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分布于194个大小洞窟里。历代开窟造像在距山基20―30米、70―8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层层迭迭,密如蜂房。唐开元年间地震,崖面中间塌毁,窟群分成东西两崖。麦积山石窟主要以精细优美的泥塑著称,有“东方塑像馆”之称。西秦和北朝早期造像、壁画风格与莫高窟、炳灵寺大致相同,具有西域作风,至北魏中、晚期始逐步民族化(早于敦煌莫高窟)。圆润质朴的面型代替了高鼻深目,褒衣博带的汉装代替了半披扇和通肩袈裟,柔和流畅的阴阳线刻代替了犍陀罗式衣纹;造像题材也以汉人生活习俗为准则而创造了各种不同夹侍形象,从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麦积山石窟西接莫高、炳灵,东连云冈、龙门,南近巴蜀,既受西部佛教艺术的影响,又受中原文化之熏陶。在石窟艺术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是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圣地,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原为一完整山体,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地震使崖面中部断裂崩落,分成东西两崖,中有栈道相连。在两崖绝壁上,分布着大小194个洞窟(东崖54个,西崖140个)。保存有大小泥塑、石刻造像7200多身,壁画1300多平方米,北朝崖阁8座。山顶现存一舍利塔,高9.4米。石窟创建于后秦,大兴于北魏,历代均有开凿,已有1500多年历史。北周庾信《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序》云:“麦积崖者,乃陇底之名山,河西之灵岳。”可见声名早著。石窟大都开凿在距山基20―30米乃至70―8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五代王仁裕《玉堂闲话》:“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虽自人力,疑是神功。”东崖以涅?窟、千佛廊、七佛阁等最为精美。七佛阁是北周保定、天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营造的。面阔31米,进深11米,高16米,窟内有塑像75躯,体态丰腴端庄,面容和蔼慈祥,富有浓厚的隋唐艺术特征。千佛廊长32米,有258尊石胎泥塑神像。西崖最精美的是万佛堂、天堂洞等。麦积山石窟的形制为我国民族建筑传统形式,方形、平顶。前壁开门,两侧开龛的房屋建筑为崖阁式。因山体是比较酥松的砂砾岩,不宜雕刻,故大都采用泥塑,手法有高浮塑、圆塑、粘贴塑、壁塑四种,有的是石胎泥塑,技艺精湛,有“东方雕塑馆”之称。唐代杜甫《山寺》诗,即为游麦积山瑞应寺时所作。五代王仁裕,明冯维讷,清王宽、吴西川等,皆有游赏之作。

我国佛教石窟建筑之一。在甘肃天水县东南约30公里处的麦积山。山高一百四十二米,以形似麦积垛而得名。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384―417),初名无忧寺,后称石岩寺。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均有扩建。现存洞窟一百九十四个,皆布于距山基20―30米至70―80米的崖壁上。内藏各种泥塑、石雕造像七千二百余尊,壁画一千三百多平方米,北朝崖阁建筑七座。其中尤以泥塑造像以其造作精细、风格清新、形像优美著称于世。这些文物是研究我国古代泥塑、石雕、壁画、建筑以及宗教等历史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解放后建立了麦积山文物保管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5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