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庭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黄庭坚分类:【传统文化】 北宋诗人,书法家。洪州分宁(今属江西修水)人。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治平三年(1066)进士,官校书郎,秘书丞,吏部员外郎。后遭贬谪。出于苏轼门下,人称“苏黄”;与秦观、张耒、晁补之齐名,后人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诗法上继承杜甫,其内容主要宣传儒家思想和禅学思想艺术形式上,力求变化出奇,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险涩的风格。论诗主张不反映“强谏诤于庭,怨愤诟于道”和“讪谤侵陵”的内容,而倡导“无一字无来处”和“夺胎换骨”,“化腐朽为神奇”的观点。对宋代和后世诗坛影响甚大。书工行、草、楷,亦自成一家。初学周越,后取法于张旭、怀素、颜真卿,尤得力于《瘗鹤铭》,以侧险为势,纵横飞动,神闲意?,自成风格,为“宋四家”之一。著有《山谷集》、《山谷精华录》、《山谷琴趣外篇》等。书迹有《华严疏》、《黄州寒食诗卷跋》、《松风阁》、《李白忆旧游诗卷》等。书论有《论古人书》、《论近世书》、《论书》等著作。 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老人、倍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黄庶为庆历年间进士、诗文俱佳;舅父李常为诗人兼藏书家。庭坚自幼聪明好学,五岁便能背五经。常与舅父对答如流。他十五岁跟随李常到淮南游学,好结识文学前辈。嘉钓八年(1063)初试科场,未中,沉着自若。三年后再考,省试第一。次年于汴京中第三甲进士。二十三岁便入仕途。为汝州叶县(今河南省叶县)县尉。熙宁五年(1072),诏举四京学官,庭坚考得优等,被命为北京(今河北省大名县)国子监教授。元丰元年(1078),与苏轼相识,苏轼以为“此人如精金美玉”(《答黄鲁直书》),二人结为知己。而后,他几度出任地方官,于地方风土人情、民间疾苦颇有接触,同时也不自觉地被卷入新旧党争之中,被视为反对新政的旧党。元丰八年,高太后临政,庭坚被召回汴京,为秘书郎,开始了六年馆阁生活。其间,参加《资治通鉴》的校定,主持编写神宗一朝国史《神宗实录》,并与云集汴京的张耒、秦观、晁补之等诗酒唱和,被称为“苏门四学士”、“元钓诗人”,他自己的诗风也渐成定格。元钓八年(1093),太后去世,哲宗亲政,要扫除旧党,蔡京等便以“诬毁先帝”罪,将庭坚贬谪黔州(今四川彭水县)即“《神宗实录》史祸”。贬谪期间,庭坚深怕文字之狱,多把精力放于书法之中,草书艺术大长,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赦免旧党,庭坚受诏入京,继而受命知州。不料九天之后便被免职,原来徽宗起用蔡京为相,党争又起。崇宁二年(1103),蔡京等对政敌迫害愈烈,诏下,销毁三苏、秦观、黄庭坚文集。庭坚“除名,羁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县)。第二次贬谪,地更偏远,分明置人于死地。果然,溽暑贫饥与政治迫害下,两年内黄庭坚便去世,靠学生变卖器物办理了后事。享年六十一岁。和许多宋代诗人一样。黄庭坚的诗学杜甫,有许多关心国民生计的诗,如《上大蒙笼》等。但他更着重追求艺术技巧,常常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用险韵、用僻典、作拗体等。其诗风奇拗硬涩,诸如“阴风搜林山鬼啸,千丈寒藤绕崩石”之类的诗句比比皆是。加之他论诗力主“无一字无来处”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等,在北宋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使宋诗从诗文革新运动后,又走上另一种形式主义道路。庭坚词亦佳,后山称“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黄庭坚诗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此虽过誉,但他所开创的江西诗派,在有宋一代确成大观,并波及明清。他书法亦为“宋四家”之一,纵横奇倔,以侧险取势,几近于诗。有《山谷内集》、《外集》、《别集》等。研究资料可见《宋史?黄庭坚传》(中华书局校点本),厉鹗、马日?《宋诗记事》(商务印书馆)等。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授汝州叶县尉。熙宁五年(1072)为北京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1080)改知吉州太和县,为政平易清简。六年,移监德州德平镇,因反对在该镇推行市易法,与德州通判、新党赵挺之反复争论。哲宗即位,召为秘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元钓六年(1091)《实录》修成,擢起居舍人。绍圣元年(1094)新党秉政,谓其所修《实录》毁谤神宗,贬涪州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后移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徽宗即位,复官,崇宁元年(1102)知太平州,到任九日即被免职。次年有人承中书侍郎赵挺之风旨,劾其所作《承天院塔记》“幸灾谤国”,遂被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卒于贬所。他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苏轼的政治态度和进退出处对他影响很大。他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属于旧党阵营,但态度较为客观;旧党内的洛蜀党争,他则未曾参与。其思想以儒学为主导,对禅学也濡染甚深。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领袖,诗歌理论相当丰富,然多为只言片语,散见于其诗文和其他宋人著作中。其诗论偏重于对艺术形式的探讨,对诗歌的思想性亦有所涉及,如认为诗歌要有“兴寄”、“有宗有趣”,应有“济世”的功用,但又持传统的“温柔敦厚”说,反对直接干预现实的“讪谤怒骂”之作。在艺术上,他力主自出新意、自成一家,然而他认为“自作语最难”(《答洪驹父书》),“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冷斋夜话》卷二引),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就是“勤读书”,尤其要多读建安诗人和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等古人诗歌,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写作技巧,通过学习借鉴实现创新。他进而指出:学诗应遵守古人绳墨,但又不要为法所拘,诗到极至处则“不烦绳削而自合”。至于借鉴的方法,他提出了著名的“点铁成金”说(《答洪驹父书》)和“夺胎换骨”说(《冷斋夜话》卷二引),即写诗应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无一字无来处”,但并非生吞活剥,而是取前人字面、诗句、诗意加以点化、引申、熔铸、改造,使之为我所用,以达到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的目的。他还要求学诗者应知“句法”、“句中眼”,识“诗病”,对布局谋篇、造句炼字等写作技巧多所论述。由于他的诗论为面对前人丰厚诗歌遗产的宋人指出了一条从继承中求创新的道路,论述又比较系统而具体,使人有法可循,故被江西派奉为圭臬,对后代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然其理论偏重于技巧和书本知识,具有脱离现实的倾向,尤其是“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说后来发生较大流弊,招致批评甚多,甚至被讥为“特剽窃之黠者耳”(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三)。 作为开创流派的大师,黄庭坚的诗歌创作取得很高成就,历来与苏轼并称“苏黄”。其今存1,900多首诗中,直接涉及社会现实的作品较少,大多为思亲怀友、羁旅行役、感事抒怀和题咏书画、亭轩之作,真实地描写了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传达了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他还写了许多唱和赠答诗、咏物诗,其中虽颇有佳作,但多数内容单薄,或流于应酬,或专注于形式的奇巧,甚至游戏笔墨、以文滑稽。黄诗之所以能在宋代诗坛独树一帜,乃在于能通过继承实现艺术上的创新。他大张旗鼓号召学习杜甫,主要着眼于学习杜诗的章法、句法、炼字、用典、声律等艺术技巧,尤其是学习杜甫借鉴前人的方法和他所开创的拗体七律(黄诗311首七律中拗体占一半)。韩愈追求险奇生硬和务去陈言的精神,李商隐喜好用典、精于布局的特色,对他也有显著影响。但他的诗歌没有单纯模仿前人,而是推陈出新,创造了鲜明的个性:一、章法细密,转折陡急。黄诗层次较多,各层次极尽回旋曲折、吞吐腾挪之妙,诗意往往急剧转折,而转折的线索则深藏于文字之后,起结无端,出人意表。二、字烹句炼,音节拗峭。其诗讲究点化陈辞、下语奇警,追求句意的凝炼新奇,且有意造拗句、押险韵、作硬语,以反常的音调和节奏造成拗折峭拔的效果。三、语言生新,洗尽铅华。他尽量避免以扶丽的词语去正面写景状物,而喜欢以生新清冷、枯淡劲瘦的语言从侧面烘托、暗示,“凡风云月露与夫体近香奁者,洗剥殆尽”(陈丰《辨疑》)。四、精于用典,意味隽永。黄诗用典极广,避熟就生,喜从佛经道藏、稗官小说中选用僻典奇字,而且运用中力求变化出奇,绝无生吞活剥之态。以上特色融为一体,构成了黄诗“生新瘦硬”的独特风格。黄庭坚的创作与其诗论桴鼓相应,被江西派尊为宗祖,一时间影响大于苏轼,刘克庄誉之为“会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祖”(《江西诗派小序》)。由于他生活视野不广而依仗学力刻意求奇,其诗缺点亦很明显:一是次韵诗太多太滥,往往反复次韵而内容空虚,仅在艺术形式上斗巧争胜;二是用典过多过僻,使不少诗歌艰涩生硬,有些作品还反复使用同一典故,难免词意重复、意象单调。江西派诗人在学习黄诗特色的同时,往往变本加厉地发展其缺点,这种消极后果的责任虽然主要不在黄诗,然亦终难辞其咎。王若虚说:“山谷之诗,有奇而无妙,有斩绝而无横放,铺张学问以为富,点化陈腐以为新,而浑然天成如肺肝中流出者,不足也。此所以力追东坡而不及欤?”(《滹南诗话》卷二)指摘黄诗弱点较为中肯。 黄庭坚的词当时颇负声名,陈师道将其与秦观相提并论。其早期词风近似柳永,颇多香艳俚浅之作,甚或流于猥亵,又喜以市井口语入词,每每失于伧俗粗率。晚期有些作品写得新警峭健,如《清平乐》(“春归何处”)、《念奴娇》(“断虹霁雨”)、《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等篇,或明净清逸、不着色相,或疏宕洒脱、旷达豪迈,实与东坡同调。然其今存180余首词中佳作甚少,总的成就远逊于秦观。他的散文和古赋取法西汉,法度严谨而笔力平弱,不足称名家。 黄庭坚工书法,尤擅行、草,与苏轼、蔡襄、米芾并称“宋四家”。学草书30余年,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王羲之、张旭笔意而加以变化,自成一格。其书以侧险为势,以横逸为功,结字中宫紧集,长笔肆意展伸,清劲奇崛,疏密相间,豪宕而有韵味。苏轼尝谑称其字“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独醒杂志》卷三)。书迹今存较多,所书《松风阁诗》、《诸上座帖》、《楞严经》等为后世所珍。 著作有《山谷集》67卷(后另附《山谷年谱》30卷),诗、文、词兼收;《山谷全集》39卷,仅收诗赋,含《内集诗注》20卷、《外集诗注》17卷、《别集诗注》2卷;《山谷琴趣外篇》3卷;《山谷词》1卷。 北宋诗人。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进士,初为叶县尉。熙宁初,任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改知太和县,曾游三祖山山谷寺,爱其胜境,因自号山谷。元丰四年(1081年)曾监德州德平镇。哲宗元钓初,旧党得势,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国史编修官。绍圣元年,新党再度执政,以修《神宗实录》不实,贬为涪州别驾,故又号涪翁。后一再遭贬,卒于宜州任所。著有《山谷集》70卷。书法墨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王长者、史诗志墓志铭》及草书《廉颇蔺相如传》等。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善书画,工诗能词。其书法长于行草,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诗与苏轼齐名,时号“苏黄”。他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颇有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