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黑格尔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黑格尔

分类:【文化精萃】

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是唯心主义辩证法发展的顶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生于斯图加特一个官僚家庭。毕业于图宾根大学,曾在瑞士做家庭教师。1801年到1806年耶拿时期,他担任耶拿大学的讲师,与谢林合编哲学杂志。1807年在班堡担任报纸编辑。1808年到1816年在纽伦堡任文科中学校长。1816―1818任海德堡大学教授。1818年应普鲁士国王邀请任柏林大学教授,1830年任柏林大学校长,1831年死于柏林。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其中第一部分被称为《小逻辑》)、《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等。

黑格尔哲学是在批判继承康德、费希特、谢林哲学基础上创立的。他的辩证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完成,是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合乎逻辑的发展的必然结果。

黑格尔着重批判康德的主观主义、二元论、不可知论。他批判康德关于思想概念只是主观的东西的学说,指出,思想、概念不只是可观的,而且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他批判康德的“物自体”学说,认为客观世界不过是客观思想、客观概念的外化,因此,“物自体”并非不能认识,而是可以认识的,他继承和发挥康德的辩证法思想,批判清除了康德的形而上学思想,他指出,思维与存在、本质与现象、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自由和必然,都是对立的统一,可以互相转化,其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比如,他说康德说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这是半途而废,其实,认识了现象也就可以认识本质,因为,没有本质不表现为现象,也没有现象不表现着本质。他指出,康德认为需要考察人的认识能力是对的,但这种考查本身就是认识,不能象康德那样考察完再认识。他指出,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是近代哲学的一大进步,但康德认为只有四对矛盾太少了,其实世界上到处都有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他批评康德的范畴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从而建立起自己的有内在联系的辩证发展的范畴体系。

黑格尔批判费希特关于“自我”受“非我”限制的学说,指出,这表明“自我”还不是真正自由的,证明费希特还没有请除康德二元论的影响。他认为,不应该把思想只看成主观的,而应该看成客观的思想,是完全自由的、能动的、发展的,不需要外物的限制。他肯定费希特由“自我”推演出一个逻辑范畴系统的做法,认为这是费希特哲学的一大功绩。但认为,这种费希特哲学的主观唯心主义形式,容易引起、唯物主义的抗议,不如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好。

黑格尔肯定和吸收了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原则,认为谢林主张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一个功绩,肯定了谢林关于客观精神是世界本质,精神生活有发展过程等思想。但他批判谢林的“绝对”是“无差别的同一”的观点。认为,这种“绝对”犹如“黑夜”。他认为,作为自然、精神的本质的“绝对”,应该是“具体的同一”,即对立的同一,是“单一的东西的分裂为二的过程或树立对立面的过程”。谢林哲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直接先驱。

黑格尔在批判继承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其中充满了系统的辩证法和系统的认识论,使近代德国哲学达到了顶峰。

黑格尔哲学作为德国资产阶级政治态度的哲学表现,也充满着矛盾和不彻底性。最根本的矛盾是体系和方法的矛盾。他的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的,而他的方法是辩证的。在他的辩证法理论中,包含着“合理的内核”。但是,革命的、辩证的方法,却被保守的唯心的体系窒息了。这一根本矛盾,决定了黑格尔哲学的历史命运。其革命的辩证方法,得到革命思想家的继承和发展;而其保守的唯心主义的体系;则为一切反对变革、反对进步的思想家所继承。只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才真正拯救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8:4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