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齐鲁文化的界定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齐鲁文化的界定

分类:【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名称的界定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着该文化的地域范围,而且也有个分类方法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概念搞不明确,容易产生歧义。因为历史上的行政区划不断变动,地域概念也不断变化,单以今天的行政区划便难以确定历史上的文化区域范围。如传统地把中国地域文化划分为齐鲁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晋文化、秦文化等,用今天的行政区划便不能解决问题。

齐鲁文化,在地域概念上是歧义最小的。因为今山东省区与古代齐、鲁两国区域大体相当,所以今山东省区简称齐鲁,或单称齐或鲁。从这个意义上讲,齐鲁文化与山东文化有着差不多相同的概念。但是“山东”一词,古今差别甚大。古代“山东”系泛指太行山以东的中国地区,今之山东只是指山东省区。如果用“山东文化”概括这一地域文化就容易产生分歧意见,不如用“齐鲁文化”更能概括地域范围和文化特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贴切确定,与周围地区文化圈也容易协调,不至发生重大交叉。如“齐鲁”与“中原”地区的交叉问题。古代广义的中原是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齐鲁包括在其中,狭义的中原则指今河南省区一带。用“齐鲁文化”把黄河中下游的今山东地区划了出来,中原文化的范围就更明确了。

齐鲁文化,除了有人据今山东省区划分称为“山东文化”外,还有人如考古学界在史前考古中常用“海岱文化”这一名称。因为史前尚无齐鲁名称,但这一地区中有泰山,地处海右,泰山又称岱山或岱宗,“海岱”一词,大体可以涵盖这一地区,但“海岱”又不如用齐鲁在地域范围和历史文化圈上更加妥当、明确。

“齐鲁”一词有两义。一是国家概念,指先秦的齐、鲁两国;二是地域概念,指古齐、鲁两国地域,可以贯通古今。这两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国家概念在前,地域概念在后,由齐、鲁两国概念到形成统一的齐鲁地域概念有一个过程。齐、鲁两国在周初建国以后,虽在众多诸侯封国中为大国,但方圆仅有百里或数百里,包括不了今齐鲁地区。这一地区除了齐、鲁两国为大以外,还有许多小国存在,在地理、历史、政治、文化和民族等诸方面,还都各自独立,形不成统一的地域文化圈。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的逐步融合,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融汇,特别是齐、鲁两国的不断发展强大,至春秋战国时期,该地域内的许多小国被齐、鲁吞并,地理上、行政上基本被这两国统一。而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虽两国仍各有特点,但内部联系加强,逐步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地域文化的齐鲁统一的文化圈。这样,作为统一的地域概念的“齐鲁”便逐步形成了。

将齐、鲁首先联系起来的是孔子。他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但孔子还未把“齐、鲁”联为一个“词”。过了不久,孔子又说:“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左传?定公十年》)齐、鲁进一步靠紧,但二字中间仍有顿号,还是独立其义。至战国时期,“齐鲁”便真正组合成为一词,独立出现了。如《荀子?性恶》云:

天非私齐鲁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义,夫妇之别,不如齐鲁之孝具敬父者,何也?以秦人之纵情性,安恣睢,慢于礼义故也,岂其性异矣哉!

这里把齐鲁与秦对言,指的是两个相对的地域文化圈,齐鲁成了“礼义”之邦的代表。从此以后,“齐鲁”一词不绝于书。或作为大国代称,指齐鲁两国;或作为一般地理名词,指齐鲁地区;或作为地域文化圈和地区学术的简称,屡屡出现。如《史记?儒林传》:“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就是说,燕赵地区的韩生(名婴,燕郡,今北京人)的学术观点,与齐鲁地区今古文经学是不同的。《汉书?艺文志》:“汉兴,有齐鲁之说”;《晋书?范宣传》:“讽诵之声,有若齐鲁”;苏辙诗:“我本生西南,为学慕齐鲁”;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清吴伟业《赠苍雪》诗:“洱水与苍山,佛教之齐鲁”等等。“齐鲁”一词,与地理文化圈意义已不可分。这说明在先秦春秋战国之际齐鲁地区已成为统一的文化实体,成了“礼义之邦”的代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