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齐鲁旧石器时代文化缺环试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齐鲁旧石器时代文化缺环试说

分类:【地域文化】

旧石器时代早期、晚期的这些遗址的发现,说明齐鲁先民自四五十万年前的沂源猿人时代开始,就没有间断地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创造,新石器时代出现大汶口――龙山文化的繁荣,是有其根源的。

当然,旧石器时代时间漫长,从沂源人算起至今四五十万年,新石器时代至今不过万年,占的比例极微小。在那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漫长的时期里,由于自然条件、地理变化的种种原因,原始人类肯定会有迁徙的,地下发现的遗物还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从四五十万年前的沂源猿人以后,到二三万年前的山东一号洞穴遗址和乌珠台遗址之间有40多万年的缺环。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缺环呢?这里肯定有它的原因。

据古地理学、地质学、海洋考古等综合研究情况看,约略在第四纪冰期,即距今10万年前上下的时间,地球进入大理冰期时代。这一时代气温降低,冰盖冰川扩张。周廷儒在《古地理学》第六章、第八章中指出:这一时期欧洲有斯堪的纳维亚等三大冰川中心,其前锋向南推进了2000公里以上,达到了东欧与中欧;北美有劳伦申冰盖与科迪勒拉冰川,其前锋到达圣路易州,覆盖了纽约等地;亚洲则有西伯利亚冰盖与青藏高原冰盖,后者厚达1500米以上;我国华北、秦岭及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都有冰川分布。

冰川、冰盖吸取了大量的水,将其冻结,致使海水缺源,世界海平面下降100米以上,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的大部分区域,一度变成陆地,变成肥美的平原,将日本列岛,台湾诸岛与欧亚大陆连成一片,形成广阔的三海平原。海洋学家曾成开、朱永其在其《东海陆架古海岸线的沉积地貌标志辨识》

一文中,对当时的东海平原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长江口外的东海平原最远点延伸到东经128°以外,距今长江口700公里之远。在这个广大的平原上,河网密布,仅长江分流的入海河流就有16条之多。平原的边缘地区是浅水环境,沉积物为富含有机物质的泥土,天长日久,在那里长了芦苇,又变成杂草丛生的泥沼,属陆相沉积。这样的平原地带十分适宜于人类居住和生活。原来居住在中原及周围大陆(包括今山东地区)的居民,由于冰川的侵袭,天气变冷,温度比原来下降10―13℃。冰期必然伴随着干旱。严寒加干旱使原来温带草木大批枯死,动物失去了生活条件,被迫离开故土,迁移到水源不缺、草木繁盛的三海平原。人类比动物有较强的改造自然、适应环境的能力,但只要有较好的环境可去,他们也必然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有所迁徙。在距今10万年至距今1万年(气温复原、海水上涨至10万年前水平)之间八九万年的漫长时间,今山东地区的原始居民决不会原地不动坐以待毙,他们向三海平原特别是黄海和渤海平原去寻生路是必然的。只是由于我国还没有海底考古的直接发现,还不能证明当时三海平原是否有居民,更不了解这些居民的生活情况如何。但从欧洲北海地区海底的考古发现间接可以得到一些证据。因为在大理冰期,北海也曾像中国三海一样变成了陆地,使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连成了一片。如今渔民在北海海底经常打捞出石刀、石斧和猛马象等骨骼。考古学家们对这些石器进行了测定研究,认为它们是旧石器时代的遗物,是大理冰期居住在那里的居民创造的东西。

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赫?乔?韦尔斯在其名著《世界史纲》中指出:“在今天地中海的大部分地区曾是一片气候宜人的陆地……在现淹没的地区,当年的河谷和森林里,一定有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出没其间,新石器时代的暗白种人,就是地中海种族的人,在这个已经淹没的盆地里,向开始定居和开始有文明的道路上走得已经相当远了。”

冰期是全球性的变化。中国的三海与地中海曾出现过同样的情况。在距今约10―1万年前的大理冰期时代,中国大陆上的居民,特别是近海的居民,大部分迁移到了水源充足、草木茂盛的三海平原,所以大陆地区留下的遗存物自然就少了。到了距今1万年前以后,冰期过去,气候转暖,渐渐恢复到了正常的温度,冰川消溶,海水上涨,到八九千年前恢复到今日海面的水平。随着三海平原的被淹没,那里的居民自然也被迫又迁回了大陆。这大概就是人类文化,在齐鲁大地,在长达几十万年的时间里遗存甚少,而在六七千年前突然多了起来,出现了北辛、大汶口、龙山新石器文化大繁荣的局面的主要原因吧。由于冰期长达数万年,大陆冰川冰盖聚积甚厚,如中国青藏高原冰盖厚者达1500米以上。

这么厚的冰盖融化之后,海水上涨幅度也大。在距今8000年前,海水恢复到原来水平之后,还继续上涨,直至距今五六千年前,海平面高出今天海平面的3米以上,形成海浸,渤海西浸到天津的黄骅一带,地质史上叫做“黄骅海浸”

齐鲁大地这次沧桑巨变对该地人类影响深巨。冰川期到来,海水后退,大地干旱严寒,人类被迫向三海平原迁徙,是一次巨大的灾难。这次灾难由于年代久远,创痛早被流失的岁月从人们的记忆中冲涮得净光。而冰期过后,海水回升,桑田再变沧海的巨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似乎更大,更痛苦。试想人类开拓经营的家园,被大海淹没、被迫向高处逃难迁徙,那痛苦的记忆是很难在短时期内消失的。这些记忆一代地流传下来,就变成了神话般的历史传说。中国的传说时代,也就是从神农、黄帝至尧、舜、禹的那个时代,大约正当冰期刚过,冰川消融,江河横溢,暴雨连绵,洪水滔天,海水上涨,不断回升,以至涨过了头形成“海浸”的洪荒时代。正因如此,上古多有洪水和治水的传说,如《淮南子?览冥训》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水浩洋而不息。”这次洪荒,直至尧舜时代犹未平息。《孟子?滕文公上》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汜滥于天下。”正因与洪水打交道,于是又产生了许多与治水有关的英雄。如鲧、共工、禹等都是治水的英雄。关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和英雄时代的传说,后文再讲,这里主要讲明,齐鲁新旧石器时代之交为什么文化遗址发现不多,难道从“沂源猿人”时代开始的四五十万年间,齐鲁文化几近空白吗?这不可能。因为没有旧石器时代和新旧石器时代之交的文化的发展,决不会出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大繁荣。这中间的缺环,是地球环境变化造成的,也就是说旧石器后半期的数万年的人类文化创造,大都留在当年的三海平原,今日的三海海底了。齐鲁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齐鲁先民从海底平原迁回以后,继海底平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