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华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龙华塔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建筑。在今上海市西南龙华镇的龙华寺外。相传龙华寺创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0),唐垂拱三年(687)重建。据记载,五代吴越时又进行了彻底重建。北宋治平元年(1064)改名空相寺。明代复称龙华寺。后多经修建,寺院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遗物。塔为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所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木混合结构,通高40.64米。塔身为砖砌空筒式,各层平面向上渐收。底层四周建有回廊,北面辟一门,可通塔内,以上各层均设四门。塔内建有木制楼梯,以供登临眺望。塔外各层均建有平座、勾栏、飞檐翘角,每角悬有风铎。塔檐与平座之下,有斗拱层层挑托。塔刹高约8米,重3.2吨,为明、清时重建。整个塔外观挺拔、玲珑秀丽。现存塔基、塔身为宋代原物,塔檐、平座栏杆虽经历代修葺,但仍不失宋代建筑风格。 坐落在徐汇区龙华镇龙华寺前。相传建于三国吴赤乌五年(242年)由吴主孙权所造。当时西竺康居国的康僧会炼得了五色舍利子13颗,孙权命人建13座塔,龙华塔便是其中之一。唐末毁于战火,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吴越国忠懿王又重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又遭火灾,塔底层被焚,后经修补,完好如新。现存的龙华塔是建国后1954年重修的,但塔身和塔基均为宋代重建时的原物。砖木结构楼阁式,七层八角,每层设有平台腰檐,檐角高翘,挂有风铃。顶层上由铁制覆钵、露盘和套在一根铁刹上的七重铁环和顶点葫芦状“宝瓶”组成的七相轮。登临龙华塔,可东眺黄浦江,北观市容。1979年和1984年,又对古塔进行了整修。1991年底,又在塔身各层安装了现代灯光。 位于龙华西路龙华镇附近。是上海地区最古老、最宏大的宝塔。明人誉之为“千年飞塔”(冯迁《登龙华浮屠绝级》),旧时上海有“秋江塔影”美称。相传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十年(247)。现存的塔基、塔身,是唐垂拱三年(687)或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所造,1954年、1984年又经两度修缮。塔总高40.64米,平面八角形,七层,砖木结构,楼阁式宋塔风貌。每层四面有门,并且每层以45°角转换。各层飞檐翘角,有8个铜铃。塔刹由覆钵、露盘、相轮、宝瓶等组成。每层皆有现代化卤素灯装置,华灯齐放,玲珑剔透,犹似人间仙境。唐人皮日休、宋人陆游等,都曾来此观览并留有诗作。明人曹耀璨有《登龙华塔四章》,其一云:“层楼耸翠穷双月,古塔凌空接九天。”龙华塔今已成为上海的古文化标志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