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龙山文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龙山文化

分类:【文化精萃】

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1928年最先发现于山东章巨龙山镇城子崖,故名。主要分布在今黄河中下游地区,生产工具有较发达的磨制石器,其中有石镰、蚌镰;轮制陶器已出现,灰陶较多,黑陶次之,红、白陶器极少。经济以农业为主,畜牲业较发达。经测定,龙山文化约起于公元前2800年,终于公元前2300年左右,属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因沿海地带的龙山文化以薄而光洁的黑陶居多,故又称其为黑陶文化。

中国黄河下游地区氏族公社末期的一种文化。约在公元前2500―前2000年左右。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城县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而得名。又因该文化以黑陶为显著特征而又称“黑陶文化”。其范围东达黄河之滨,西入鲁西平原,南至苏北一带,北到辽东半岛南端。该文化的主要特征是:陶器轮制技术非常高明,器形之多,造型之规整,器壁之薄,器表装饰和器物造型之和谐,都是其他文化所无法媲美的。石器多为半月形双孔石刀和石镞,制作精,形制多样化。其墓葬的特点是,墓坑均为长方形或近似梯形,随葬品多寡悬殊,施厚葬的墓少。房屋常为圆形和近圆形浅半地穴单间建筑,及方形地面土坯墙单间建筑,为同时代其他原始文化所未见。文化遗存及房子建筑均表明龙山人是过着定居生活,从事种植以粟为主的农业生产,饲养家禽,兼采集和游猎。龙山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其早期承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晚期由岳石文化发展而去。

我国新石器晚期之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故名。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即山东、辽东半岛、河南、河北、山西南部和陕西渭水流域。生产工具有很发达的磨制石器,有镰、斧、

、刀等。 同时发现大量的蚌器、角器和骨器。陶器已开始用快轮制,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有少量红陶和白陶。器形以平底、圈足和三足较多,纹饰有绳纹、篮纹、方格纹等。此外,还出现了卜骨,以牛骨为主,也有鹿骨。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同时又从事饲养、渔猎和采集。据碳―14法测定,河南地区龙山文化年代,约为前2800―前2300年。属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沿海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常有一种薄而有光泽之黑陶,故亦曾称为黑陶文化。

中国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时代末期已进入铜石并用时期的文化遗存。1928年发现于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年代距今约4500―4000年。这一名称是黄河中下游含有以灰陶、黑陶为特征的遗存之通称。实际上其内涵不尽相同,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面貌又可分为:①山东龙山文化,即最初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的典型龙山文化;②庙底沟二期文化;③河南龙山文化;④陕西龙山文化;⑤陶寺类型。因此有学者主张将这个时期称为“龙山时代”,以上各龙山文化应分别命名。近年由于陶寺遗址和河南省龙山文化古城的重要发现,有学者认为龙山文化已进入阶级社会,可能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代。鉴于此,龙山文化的考古发现和深入探讨将会为中国史的研究开辟新天地。

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它晚于大汶口文化,较大汶口文化有显著进步。龙山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济南市章丘市龙山镇的城子崖而得名。建国以来,许多省区都有龙山文化遗址发现。这些不同地区的龙山文化,虽然时间和表现的社会发展阶段大体相同,但风格有异,说明其渊源不同,不是同一个文化体系。为了避免混乱,以示区别,常在各地龙山文化之前冠以地区名称,如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等。山东龙山文化是龙山文化得名之地,故也称“典型龙山文化”。

典型龙山文化分布范围与大汶口文化分布范围大体一致,有些遗址,两个文化层叠压在一起,上层为龙山文化,下层是大汶口文化,再加二者较明显的渊源联系,肯定龙山文化是继承大汶口文化进一步发展而来。

龙山文化遗址首次发现是1928年春,遗址在龙山镇东北城子崖一河边高地上,面积有6―7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3米,上层有秦汉遗存,下层为龙山文化。1930至1931年,由梁思永主持进行了两次发掘,面积1.5万多平方米,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大批龙山文化遗存。经鉴定其年代距今4000―4500年。遗存以素面磨光黑陶为主,故又称“黑陶文化”。陶器以三足器、圈足器,胎薄如蛋壳的陶杯、陶鼎及粗颈陶翳等为代表器物。尤其是蛋壳陶,质地细腻、坚硬,造型精密灵巧,漆黑发亮,光可鉴人。它是原始文化中的瑰宝,典型龙山文化所特有的一种陶系。

建国以来,除了对龙山镇城子崖遗址继续进行发掘外,齐鲁各地陆续发现龙山文化遗址百余处,著名的有日照两城镇和东海峪遗址,潍坊市姚官庄遗址,胶县三里河、诸城呈子、蓬莱紫荆山、茌平尚庄、泗水尹家城、临沂大范庄等遗址。在这些遗址的发掘中,清理出墓葬200余座,获得较完整的器物1000多件。这些遗物中有生产工具:除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铲、石锛、石凿外,又出现了新型收割工具石镰和长方形、半月形的双孔石刀,以及骨、蚌收割器等。个别遗址出现了小型铜制工具。如长岛县店子村龙山文化遗址的灰坑中发现一枚圆形黄铜片,胶县三里河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两件锥形黄铜器,栖霞杨家圈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一件铜条和一些铜渣等等。这些铜器的出现,比欧洲最早的铜器(罗马帝国钱币)要早二三千年。龙山文化出现铜器不多,但它却预示着生产力发展的一次巨大变革和社会进步的一大飞跃。

龙山文化所反映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的阶段来看,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农业、畜牧业、手工业较大汶口文化有较大的进步。农业的发达从新型生产工具特别是金属工具的出现可以得到证明。畜牧业如果说养猪、狗、牛、羊等在大汶口文化时已发展起来,那么养马则是龙山文化时期的新畜业,这从城子崖出土的马骨等遗物中可以得到证明。手工业方面原有的纺织、制陶、雕刻、镶嵌等工艺有新的进展,冶铜则是龙山文化时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由于龙山文化以黑陶为主,制陶业最能说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如蛋壳陶,虽然只见到高柄杯一种,但却极有代表性。它造型规整、质地细密;器壁均匀而薄,色泽光亮漆黑,说它薄如蛋壳一点也不夸张。据测其器壁厚度为2―3毫米。这种器物的器体上有细密匀称的旋纹,说明这是快速陶车轮制成形的痕迹。从蛋壳陶的坚硬度看,其烧制温度不下于1000度。从其漆黑的色泽看,是由于烧制晚期封窑严密,是用烟熏法进行渗碳的。这种在烧制过程中(晚期)用气体性质的调节来改变陶器色泽的方法,对后世制陶业产生过巨大深远影响,对形成中国陶瓷器工艺的独特风格有很大作用。

龙山文化制陶工艺水平还表现在纹饰与制作的巧妙上。他们在快轮制坯过程中,顺手作出几道凹凸弦纹,将豆、杯等的高圈足巧妙地制成竹节形,或在上面穿镂孔眼,或刻画各式各样的细密纹饰,提高器物产品美观度。当时已开始用瓷土作原料,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少量白净陶翳,就是用高岭土烧制的。

龙山文化制陶业的成就,还表现在器形的多样性和实用性方面。如鼎、鬲、?、?、釜、翳、豆、甭、盆、盘、杯、碗等,器形多种多样,十分复杂,而富有变化,凡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大体已皆具备,而且大多数根据使用习惯,配置圈足、三足、把手等,使用起来很方便。这些陶器还为后来的铜器提供了器形模本纹饰图案,也为铜器发展提供了借鉴。

除了制陶以外,其他玉器、骨器、牙器、纺织品等手工艺较大汶口文化也有很大进步。如玉器工艺的进步就很突出。大汶口文化虽有玉制饰品,但形体较小,数量不多。而龙山文化的玉器,一是数量多,二是形体大,三是工艺水平高。如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的大量玉器中,有成坑的半成品玉材,有表面光润、厚仅0.2―0.5厘米、上刻纹饰、精致美观的玉钵。纺织业的进步表现在印在陶器的布纹上,如潍坊市鲁家口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罐底部印有平纹布纹,其经纬交织密度为每平方厘米约9×11根;潍坊市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的布纹密度为每平方厘米10×11根。这个密度与现代农村土布的水平基本相同。

山东龙山文化的物质层面已进入金、石并用的时代,社会已开始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了。其精神层面,也就是龙山文化时代人们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如何,从发掘的遗存中也有反映,如人工钻孔的龟甲、牛、鹿肩胛骨等就是当时人们占卜用的,说明此时原始宗教和占卜活动已相当盛行。殷墟甲骨文与此有着相承关系。至于当时社会制度和更多的精神面貌,对照文献记载的传说,将会得到更充分的说明。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