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龙舞分类:【传统文化】 汉族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又称“龙灯”、“玩龙灯”。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及一些少数民族。多在佳节和盛会中举行,以增喜庆气氛。各地龙形基本相同,彩绘各异。龙骨由竹、木扎成,分成数节,少则几十,多则上百节,外以布、纸披盖,描鳞画彩,生动逼真。舞龙人由健壮男子组成,每人各持一节,龙头前由一人手持彩球(称彩珠)引逗,龙头追逐彩珠,龙身龙尾随龙头而动,上下翻滚,左右盘旋,自成套路,十分壮观。现龙眼、龙身有电池彩灯装饰,夜间舞动,美不胜收。相传古时玩龙灯,带有祈祷之意,龙色分为黄、青、白、赤、黑五种,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遇旱灾玩水龙,遇水灾玩火龙,以求风调雨顺。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六载:“春旱求雨,……为大苍龙一,长八丈,居中央,为小龙七,各长四丈,于东方,皆向东,其间相去八尺,小童八人,皆斋三日,眼青衣而舞之。”可见龙舞起源远古,施于俗信。后演化为庆祝性娱乐活动。 也叫“龙灯”,“玩龙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在传统习惯中,人们把“龙”当做吉祥的化身。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玩龙灯”的习俗。“龙”的形象各有特色,一般用竹、木、纸、布等扎成,节数不等,但为单数。每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燃烛的称“布龙”。舞时,由一人持彩珠戏龙作舞。此外还有用荷花、蝴蝶组成的“百叶龙”,用长板凳扎成的“板凳龙”等多种形式的龙舞。在旧社会,有的地区有舞龙祈雨的风俗。龙舞流传历史悠久,在汉代已有记载,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春旱求雨,为大苍龙一,为小龙七,服青衣而舞之”。参阅“玩龙灯”条。 “龙舞”是以汉族为主的中华民族民间舞的代表性舞蹈之一。一般的“龙舞”多指“彩龙”而言。由十余名男子手持支撑彩绘巨龙的“龙皮”木棍在持彩珠,表演武术动作的领舞人指挥下舞动短为三四公尺,长达七八公尺的长龙,表演“海底捞月”、“龙摆尾”、“龙戏珠”等动作及造型,气势磅礴,是年节喜庆时不可缺少的文艺形式。“彩龙”也称“花龙”、“布龙”,是在古代祭祀河神、雨神,祈求风调雨顺的祭祀性舞蹈。随社会的进展,人们不再依靠自然恩赐生存,使祭祀性“龙舞”逐渐成群众喜爱遍及全国广大汉族地区与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性节日舞蹈。 也叫“龙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山东各地。在传统习惯中,人们把“龙”当做吉祥的化身。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玩龙灯的习俗。“龙”的形象各有特色,一般用竹、木、纸、布等扎成,节数不等,但为单数。每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燃烛的称“布龙”。表演形式一般为龙戏珠,另有云灯、水族灯配合。手龙、跷龙在山东虽有流传,但不普遍。最为罕见的要算临沂的人骑龙;一条巨龙腾空飞舞,4个儿童随着巨龙的舞动,时而抚摸龙头,龙须,时而抬起双腿骑坐在龙背上。人的勇敢,龙的温顺,使人回味无穷。其渊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与龙图腾有关。 男子群舞。编导:民间艺人邵振清;改编:李秋汉;编曲:秋松;舞美:苑广思;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1957年首演于沈阳。演员:该团舞蹈队男演员。舞蹈根据《金州龙舞》改编而成。通过“双龙盘玉柱”等形式,表现了巨龙腾空飞舞的壮丽景象,象征我中华民族崛起东方的雄伟气魄。《龙舞》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金质奖章,并被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入影片《龙飞凤舞》之中。 布依族春节一种娱乐活动。俗称“耍龙”,各地普遍盛行。龙,有的用竹篾编扎龙架,糊上白纸,画上或贴上彩色鳞片;有的用长幅布匹制作而成。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以龙头工艺最为讲究。工艺精巧的龙,舞时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舞时,配有锣、鼓、饶、钹、唢呐等乐器伴奏。一般由寨老舞龙头,按乐器节奏追逐先导的绣球,左右翻滚;龙身、龙尾随着摆动。有的观众鸣放鞭炮或用烟花喷射龙身取乐。一般正月初八九出龙,十五六日才收龙、焚龙,非常隆重。 土家族宗教祭祀舞蹈。其舞可分亢龙、蛟龙、地龙、火龙、水龙、青苗龙、板凳龙、草龙等,在不同的宗教祭祀活动中,舞不同性质的龙。亢龙,在各类中,气魄最大,全系纸糊篾扎,龙头气势雄伟,五颜六色彩化;龙身有九节,均以黄色布匹作龙皮相连,头和每节内安有小铁铗。舞时,铁铗上夹着皮纸经茶油浸泡点燃了的纸条,通身闪亮,龙头鼻孔还放出浓浓的黄烟;前有鱼虾蚌蟹等水族导路,后有大鼓、大锣、铜质长土号和三连炮震响轰鸣助威,神威凛凛;每岁正月上九日出灯,元宵节烧花,十六日舞龙“穿屋”,带走瘟气,各家放爆竹迎送,夜晚在河边沙滩烧龙,用焰火将龙头烧掉。蛟龙,仅龙头和龙尾两节,互不连接,舞时, 一人舞头, 一人舞尾,贴身相舞,既不脱节,又变化万千,姿态栩栩如生,龙头龙尾为篾扎纸糊,画五彩龙鳞,正月元宵节前舞驱邪除瘟疫。火龙,龙头、龙尾、龙身皆用稻草扎成,各部位互不相连,黑夜时舞,各节插满点燃的香火,在鼓锣伴奏声中,舞者紧密配合,起伏盘旋,宛若火龙,在正月元宵节前舞,除瘟疫,迎祥瑞。水龙,用松树枝扎成,岁遭凶旱,舞之求雨。舞时,各户皆备好水,当其莅临,则向其泼水,或用长筒水枪喷射,用以祈雨。青苗龙,亦名草把龙,用稻草扎成,当蝗虫危害禾苗,则舞此龙周游于田垅,并沿途鸣放三连炮,声震峡谷,用以驱蝗护苗,保五谷丰稔。板凳龙,将篾扎的龙头、龙尾装于条凳的两端,凳身以画有龙鳞帷布笼罩,可一人独舞,亦可两人共舞。地龙,像狮子形状,由两人钻进拖至地上,在地上作翻滚、摇身、抖须、抓痒动作,活如山里狗獾。草龙,用稻草扎制,有龙头龙尾,其身为捆扎的草把,遇上旱虫灾疫,舞之于田垅驱灾祈雨。 民间俗称“舞龙”,其原为祈求神龙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现在是各地节日及各种庆典盛会时经常表演的民间传统文艺节目。作为道具的龙,一般以竹、木、布、纸等材料制成,能点灯燃烛的称“龙灯”,不燃灯烛的称“布龙”或“纱龙”。龙灯由一节节龙身相连而成,节数不等,均为单数。每逢舞龙时,一队队舞龙高手高举龙灯或布龙,配合默契地穿梭挥舞,场面十分壮观。 福州高湖舞龙表演 又称“耍龙灯”。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舞是由原始图腾崇拜发展演变而来。四川龙灯的种类,据不完全统计,有10种之多,现仅以川味特浓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小金龙”、“铜梁大龙”、“龙灯”、“板凳龙”、“火龙”、“水龙”、“雨坛彩龙”为例予以介绍。 黄龙溪龙舞 (汪维平 摄) 小金龙。因其龙体小巧,龙头、龙尾皆有描金彩绘以及龙体衣的颜色而得名。小金龙的躯体,一般只有5节或7节。因其体积小,只要有数米见方的面积即可舞动,场合不受限制。所以逢年过节,朝山进香,红白喜事,求神祈子,人们都愿邀请前来表演助兴。 舞小金龙,有许多高难度的技巧,花样很多。大都是5人耍5节龙,也有4人、3人、2人或1人的。舞龙者常通过缠、绕、钻、砍、跳、滚、翻等基本动作,随意组合,变化万千。在桌、椅、板凳上的表演,可组成多姿多样的造型,可变幻上百个花样。舞龙人常根据传统的表演套路代代相传,长期合作,配合默契,从而表演艺术精湛,令人叹服。 小金龙开灯后,每到一个主人家中,首先进行“开场式”,即先打龙头帖子(一种写有祝贺文字的红纸条),“龙头”要念进堂屋的四言八句,进堂屋后,要参拜神龛,以表示对这家祖先的崇敬。而后还须扫猪牛圈,以祝这家主人的六畜兴旺。每进行一个程序,都要说吉利话。当主人送茶时,龙灯的表演方可暂停。休息时,“龙头”要唱《增广茶》。吃饭时,还有“盘龙”(由主人问,灯队答)的一种盘(对)歌活动。最后才由主人家安龙(送龙灯队)。安龙时,主人还可设阵,龙灯队必须破阵。龙灯队凭智慧、敏捷破文阵(回答难题),以攀高走险破武阵(耍各种技巧)。龙灯队突破两阵后,才能拿到红包。 从各地师承的辈数推算,早在100多年以前,小金龙就已誉满巴蜀。时至今日,小金龙仍然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特别是技巧好的龙灯队的出现,使小金龙有了新的发展。 铜梁大龙。又称“蠕龙”,全长54米,头、身、尾共24节,象征农历一年的24个节气。它运用民间传统的纸扎工艺,用竹子、纸绢扎糊而成形,并用绸布将各节连为一体,龙身彩饰,以其磅礴的气势,雄伟的造型,绚丽的彩绘而独具风姿。因龙身长而重,其动势沉稳徐缓,舞龙者多为鸡喳步、碎步,使龙身徐徐舒展地上下翻腾,甚似巨龙遨游空际。其舞动的套路有连环套、麻花绞、两边倒、龙摆尾、大盘龙、滚地龙等。可说是百态新姿,势压群英,雄踞榜首,成为集四川龙灯之特色而驰名中外的大龙,为其他龙舞所不及。 龙灯。因各节腹内置有灯火而得名。龙头多由有名望的男子执掌,龙身由若干节组成,节为单数,以7、9、11、13节不等,长者可达数十节之多。一个男子舞一节,耍龙尾的多为滑稽可笑的小丑。耍龙灯时,10余人动作协调连贯,舞得龙身上下翻腾,但腹内灯火不灭,也不能将龙身燃烧,足见舞龙者的功夫。龙灯的前面有一位舞动带响声的“元宝”的人,引逗龙灯在上下滚动中追“宝”,或由二龙抢“宝”,加以锣鼓伴奏,甚是热烈。 板凳龙。板凳龙多流行在川东、川南等地。制作简单,将长板凳的一端扎朵红绸大花,作为龙头即可;也有用竹、木、纸在长板凳上扎糊成龙形的(见于土家族);也有将长板凳锯成三节,以铁环连接,一头安龙头,一头安龙尾的(见于铜梁等地)。舞时,由两人持板凳腿,上下旋转,翻滚倒立,动作多变,幻化敏捷,有“见龙不见人”之称,足见动作是十分迅速的。 火龙。在郫县花园乡,每逢春节贺新年的时候,便组织人力舞火龙,龙身为7节,灯头1人,耍宝1人,舞龙7人。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灯头走在前面,一手提红灯笼,一手拿着红帖子,上印“龙灯奉贺”四字,送给各家名户,收帖子的人家,一般都封个喜封,内装银钱,送给灯头。龙灯、乐队紧随其后,边走边吹打。有些人户特别是富绅之家和大的店铺,在龙灯来时,还要点燃香蜡,放串鞭炮接龙。此时,龙灯便上下左右,舞动起来。以舞得圆而自如者为佳,乐队也吹奏得更加起劲、动听,以增加欢快气氛。旧时,春节期间舞龙,大都要预先通知有钱人家,某日某时将到他家去舞龙,因为龙为“四灵”之首,是吉庆祥和的象征,无论到任何一家去舞龙,都会受到热情接待,特别富裕人家,除送给红包外,还会以酒肉招待。 到了元宵之夜,火龙就要举行“烧灯”,经受火的洗礼,烧灯前,先吹打着乐器,舞着龙灯,游遍通街。然后在舞龙者中选出几人专门“胜花”。他们赤着上身,穿条短裤,光头赤脚,只将全身打湿,走在前面,龙灯、乐队紧随其后,“胜花”者齐声高喊“拿花来(烧灯)!”此时街边群众,有的点燃纸花,有的点燃斑竹花不断向龙灯舞灯者和胜花者放射。这时,龙灯已被烧燃,成了一条火龙。舞龙灯者举着龙灯,左摇右摆,意欲阻挡射来的烟花,只见他们又摇又摆,又蹦又跳。龙灯在燃烧中行进,最后,龙身全部化为灰烬了。人们认为火龙烧灯,可以烧掉霉气,带来好运。 水龙。民间祈雨时的一种舞龙活动。这种祈雨方式,有多种多样,郫县花园乡的水龙舞很有代表性。 水龙是用篾条、柏枝和茅草等扎成,分龙头、龙身、龙尾共4节。由两人舞动,各舞两节。另外,有4人扮成“水鸡公”,他们头上各戴一顶用竹篾、柏枝等扎成的鸡公头帽子,伴随水龙。他们均由小伙子参演。光头、赤脚、赤裸上身、仅穿短裤,准备接受水的洗礼。后面有乐队四五人,鼓乐喧天紧随其后。 水龙一舞出火神庙,便高声呼喊:“泼呀!快些泼呀!”水龙走到每家每户门口,街道两旁早已准备好的水,铺天盖地向水龙泼来。这时,只见舞龙的队伍在水中狂舞,“水鸡公”在水龙的前后左右,往返穿行,锣鼓声、欢笑声连成一片。人们认为,这样可得到天降喜雨,灌溉庄稼。 雨坛彩龙。据传,它始创于泸县雨坛乡的罗氏家族,又称“泸县龙”。雨坛彩龙,特别讲究造型的独特,它共有7节,加舞龙宝者共8人表演。如舞双龙,需15人。龙的制作十分精细,龙嘴可自由开合,龙眼突出,可自由翻动,各节之间系多个竹圈用麻绳连接构成骨架,外罩十分考究的彩绘龙衣,使龙身成浑圆状,这种龙身,有舞动自由、形象逼真的特点。 在表演技艺上,有别于其他龙舞的绕、缠、翻、滚、砍等一般动作,他们大胆地吸收了舞狮和其他灯类的舞蹈动作以及表演手法,创造出自己独有的套路。如“龙出洞”、“龙擦痒”、“龙叹气”、“龙夺宝”等富有生活趣味的动作组合,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生活气息浓烈,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被人称为四川龙舞一绝。 体现浙江风尚习俗的民间舞蹈,作为有形与艺术化了的传承活动,多见于龙舞、狮舞及渔灯舞和“迎神赛会”中的各种舞蹈。其中以人扮兽的假形舞蹈―――拟兽舞最为古老。从春节到元宵灯节,浙江大多数城乡普遍有“迎龙灯”习俗。“迎龙灯”又称“龙舞”或“龙灯舞”。龙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史前原始社会,以后不断衍变,是古代人民寄托美好愿望和丰富想象的创造,各地龙舞很多,其形象各有特色,一般用竹、木、纸、布等扎成,节数不等。 (1)奉化布龙。曾闻名大江南北,并在世界青年联欢节夺奖。奉化舞龙一是在天旱“请龙”时,以祈求降水保丰。二是在每年新春佳节前后出动龙舞,以欢庆新年和祈求地方平安。舞龙队一般在祠堂、庙宇、广场、街道、庭院及舞台等地表演。如到外村演出进村口时,要吹“龙灯号子”(又称“尖号”),放鞭炮。奉化布龙有9节、12节、18节、24节等,表演人数也随节数多少而定。9节龙由于节数适中,形象美,舞动起来最为矫健灵活,很受群众欢迎。奉化布龙变化多端,整个舞蹈动作有盘、滚、游、翻、跳、戏等12个套路。特点之一是没有“龙珠”,而以龙头手指挥,动作随着龙头的变化而变化,有“盘龙”、“龙抓身”、“挨背龙”“搁脚龙”、“快跳龙”、“游龙抱身”、“龙脱壳”等。舞龙时多用金鼓、唢呐或螺号伴奏,气氛热烈。 布龙(叶劲草摄) (2)温州布龙。温州布龙分红、黄、青、白、黑五色。每条龙的骨架是竹篾做的,全身18节,由18个舞龙壮士把持。每节大约三尺长,圆径一尺多,中空可点蜡烛灯。前为龙头,后为龙尾,中间各节连以绘有龙鳞的长布,宛然龙形。最前面有一红球,由一舞龙壮士把持。其舞形式是模仿蛇、鳝等爬行动物屈伸结解的动作和还原动作,有“鲤鱼化龙”、“顺反蟠龙”、“四条枪交龙”等。舞滚起来,忽上忽下,忽前忽后,俯仰翻滚。沿门庆贺新禧,俗叫“闹龙”。人们还在街心摆起大火盆,烈火熊熊,舞龙壮士们则前后紧随,快速飞越,好似一条飞龙越火而过。龙灯舞到正月十七、十八,在将要收灯时,照例还要在西郊大校场举行一次精彩的大蟠龙活动。参加舞龙灯的一共95人,5条龙滚在一起,彼此蟠结,丝毫不乱,步伐一致。其技巧之熟练,动作之敏捷,令人惊叹不已。 百叶龙(湖州)(钟伟今摄) (3)百叶龙。流传在浙江长兴、安吉等县,是在花龙灯(以花篮、花瓶串舞龙形)、化龙灯(进门是花灯,出门变龙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每年春节期间演出。早先“百叶龙”舞队由“十二月花名”开路,后面是“大花篮”、“马灯”、“卖鱼”、“卖花篮灯”、“六只大蝴蝶围花篮”等节目伴随。表演时,先走“游四门”、“圆场”、“锁链阵”等队形。百叶龙的演出,采用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用丝弦伴奏,没有固定的曲牌。当荷花相连变成龙形后,配以“急急风”锣鼓以烘托气氛。后经过提高,改百叶龙的12只花瓶为荷叶云片灯,蝙蝠灯改为蝴蝶龙尾灯,寿桃灯改为荷苞龙珠灯,改锣鼓伴奏为乐曲伴奏,并走上舞台,成为一个意境美妙、形式和谐的舞蹈。其舞蹈,也在原有基础上,创出游龙、滚龙、龙盘柱等动作。百叶龙以铅丝绢纺为材料,比原来竹扎龙灯坚固美观,并为“灯灯相连”创造了条件,从而使百叶龙在众多龙舞之中独树一帜。 (4)板凳龙。金华、东阳、永嘉、瑞安等地,流行着一种叫“板凳龙”的龙灯。它们的龙头、龙尾分开,都是用竹为架,糊以白纸,绘成龙形;其龙身则是用一条条木板组成,俗称“档”,形似板凳而得名。旧时灯板(板凳)号称“一百零八档”,一般都在五六十档,至少要36档。因为它是灵活的,可以无限制地延长。过去有些村落,在元宵玩灯时,规定一家出一丁,举一灯板参加巡游,这样,就形成长长的龙身,在缠绕盘旋时,非常壮观。滚龙的场地一般以祠堂为主,亦有舞到庭院很宽阔的人家,称为“荷地盘”。龙出游之当日,先发红帖作为通知,以便接受者准备迎接和观赏,名为“发龙帖”。如不接待,可将原帖奉退。龙到时,一般都摆香案迎接,并有香烛和香金(现金)奉献。龙进村(宅)后,在宗祠院中做盘绕缠柱之舞,顺逆各三圈,同时伴有长号高吹,鼓乐齐鸣,鞭炮噼啪作响,观众呐喊助威。 板龙盘舞(谭进谢光辉摄) (5)档龙。龙头、龙尾用纸扎,龙身同样是用木板联成,共18档,上装18盏灯笼。其龙头、龙尾,造型独特,仿渔船结构。龙头用一巨大的茅竹,两间弓起,作为船的底座,然后在上面用竹扎成船状。其龙头硕大,上有13支触角,面额上两侧画着两条飞龙,中间写一“王”字,以两盏小灯笼为龙眼。往下伸展为船形,上有楼台亭阁,船的周围粘满各种图画,船身中点灯,从内映出画像,玲珑剔透,十分动人。这种龙灯流行于温州市郊区仰义乡,每年元宵均要舞龙。舞龙时由八九个大汉扛着龙头在前面奔跑,长长的龙身,由18个大汉扛着,飞一般前进,龙尾则远离龙身,出出没没,别有一番风味。 档龙(温州)(叶劲草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