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门二十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龙门二十品分类:【传统文化】 碑帖。魏碑体楷书。北魏至北宋数百年间,在河南洛阳龙门山(古称“伊阙”)相继开凿石窟群中,仅造象题记和碑碣计3600多种,其中以《龙门二十品》最精,为魏碑体代表作。二十品即《始平公》、《孙秋生》、《杨大眼》、《魏灵藏》、《尉迟》、《高树》、《太妃侯》、《慈香》、《道匠》、《惠感》、《元详》、《郑长猷》、《贺兰汗》、《元燮》、《孙保》、《解伯达》、《一佛》、《法生》、《元钓》、《马振拜》。其书法雄俊伟茂,极意发宕,堪为方笔之极轨。 系指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中二十种造像石刻题字 。计有牛橛、一弗、比丘慧成、元祥、司马解伯达、北海王国太妃高为孙保、郑长猷、孙秋生、高树、比丘惠感、广川王祖母为亡夫贺兰汗、马振拜、广川王祖母太妃侯,比丘法生、杨大眼、元燮、元详、慈香、道匠、魏灵藏等二十种造像题记,其中除慈香造像题记在洞外,另十九件题记均在古阳洞中。清乾隆、嘉庆年间,金石学大兴,经一些书法家的推崇,于是形成“魏碑体”专名,泛指北魏以来的各种碑刻造像题记的字体,其特点是字形方正,刚劲有力,厚重奇伟,并有浓厚的隶书笔意。龙门二十品是魏体中的典型代表。 北魏龙门造像记二十种的统称。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有北魏以来的大量石窟造像,其中刻有造像题记者3600余品。清中叶后提倡北魏书法,有人从北魏造像记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0件精品,称为“龙门二十品”,拓本传布,盛行于时。其书体大多方劲古拙,雄强多采,体现了北魏书法的风貌。尤以《始平公》(498年建)、《孙秋生》(502年建)、《杨大眼》(506年建)、《魏灵藏》(506年建)最为精妙,世称《龙门四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龙门造像自为一体,意象相近,皆雄俊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轨也。……总而言之,皆可谓龙门体也。” 龙门二十品即二十块北魏时期的龙门造像题记。河南洛阳城南龙门,座落我国著名的石窟群――龙门石窟。在许多佛像的旁边、刻着造像的题记。龙门二十品就是造像题记中的优秀书法作品。这二十块题记分别是《牛橛造像记》、《张元祖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王元详造像记》、《解伯达造像记》、《孙保造像记》、《郑长猷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高树造像记》、《比丘惠造像记》、《贺兰汗造像记》、《马振拜造像记》、《侯太妃造像记》、《比丘法生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元燮造像记》、《元钓造像记》、《慈香造像记》、《道匠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龙门二十品属于魏碑体,为当时的民间书家所写。康有为认为魏碑有十美:魄力雄强、气象浑厚、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龙门二十品方笔居多,如《始平公造像记》下笔收笔?利,笔画方整。《孙秋生造像记》方笔中显厚重、茂密,错落有致。《杨大眼造像记》如少年偏将,气雄力健。《魏灵藏造像记》用笔多侧锋,笔势雄厚,结体端严绢密,新巧中含朴拙,姿态俊美。反映了北朝时期民间书法家的审美风尚。 是从洛阳龙门石窟中选出的北魏时期写刻的二十则造像题记,皆为书法精品。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老龙窝崖壁的慈香窑内。“二十品”的由来是在清同治时河南知府德林所选“十品”的基础上又经增选而成的。古阳洞里有一则拓碑题记曰:“大清同治九年二月,燕山德林祭告山川洞佛,立大木,起云架,拓老君洞魏造像,选最上乘者标名曰龙门十品。”德林所选的“十品”就是:孙保(现称高太妃)、侯太妃、贺兰汗(现称侯太妃、慈香、元燮)、大觉(现称道匠)、牛橛(现称尉迟)、高树、元详和云阳伯(现称郑长猷)这十个人的造像题记。后来又经人增入杨大眼、魏灵藏、始平公(现称慧成)、一弗、解伯达、惠感、元钓、法生、孙秋生和马振拜这十个人的造像记,而构成“二十品”。“二十品”的年代,自孝文帝太和十二年起,到孝明帝神免止,共32年。内容是表达造像人为“皇道”、“国祚”、“君王”、“父母”等祈福禳灾的心愿。“二十品”是北朝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字形端庄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介于隶、楷之间,既保留有隶书的余韵,又孕育着楷书的新因素,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碑刻。其中十九方在龙门西山的古阳洞,一方在龙门西山的慈香窑。龙门石窟碑刻题记共3680方,居全国石窟之冠,其中属北魏的为数不少,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龙门二十品。龙门二十品之称始自清代,其篇目始见于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及方若《校碑随笔》。其内容大都为祈福禳灾。书法艺术是在汉隶、晋隶基础上发展演化,从而形成了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兼隶书格调,又孕楷书笔意的独特风格,后人将这种书体称为魏碑体。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和魏碑体的代表,故自清代中叶魏碑书体盛行以来,一直是书家临摹最热门的范本之一。 洛阳龙门石窟碑刻题记3700多块,人们公认其中二十则北魏造像题记最为精良,称其为“龙门二十品”。“龙门二十品”为久负盛名的碑版艺术的代表,集中体现了魏体书法的面貌。 龙门二十品系石刻造像题记,故其品名按发愿人姓名相称如下:(1)慧成,(2)尉迟(牛橛),(3)一弗,(4)元详,(5)解伯达,(6)高太妃,(7)道匠(大觉),(8)郑长猷(云阳伯),(9)孙秋生,(10)高树,(11)惠感,(12)侯太妃A,(13)马振拜,(14)侯太妃B,(15)法生,(16)杨大眼,(17)魏灵藏,(18)元燮,(19)元钓,(20)慈香。 ① 除慈香一品在老龙窝崖壁的慈香窟外,其余十九品均在古阳洞内。 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体,是在汉隶特别是晋隶的基础上发展、改进而成,同时也孕育着楷体的新因素,对统一南北以后的隋楷、唐楷的形成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魏碑体兼通隶楷,其基本特点是字形端正大方,具有刚健质朴的气势;字画大多呈现棱角,锋芒明显。 在二十品中,四品尤精,人称“龙门四品”。这四品是慧成、孙秋生、杨大眼、魏灵藏。现将这四品及有代表性的另外二品简述于后。 (1)慧成: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阳文凸起,且有棋子格,为北魏石刻中罕有。字体以宽博为胜,结字森严端谨,用笔峻健,飘逸中已脱尽隶意,具有楷法风骨。清代书家赵之谦工魏碑体书艺,认为此品是“北魏造像中最佳者。” (2)孙秋生:孙秋生等200人“愿国祚永隆”造像题记为二十品中最大者,高1.04米,阔0.49米。题记分上下两部分,均为楷书。字体方正遒劲,笔画方?,起端多成锐角,显然为镌刻时加工所致,气韵峻险而充满生机。康有为赞其为“沉着劲重。” (3)杨大眼:杨大眼为孝文帝时名将,官直阁将军。此是他为孝文帝造像题记。楷书以方笔为主,字形兼有长、偏之别,字体峻险挺拔,书势雄劲磔卓。康有为将其列为“能品上”,称其为“峻健丰伟之宗”。 (4)魏灵藏:书体酷类《杨大眼》,有人疑出一人之手,题额、题记均为楷书,用笔方劲,斜画稍卷,捺脚略长,笔画间隔均衡,重心聚中。此种结字方法,直接影响了初唐楷书。 (5)尉迟:此碑刻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为龙门造像中题记纪年最早的刻石。楷书端正竣整,在“划平竖直”中略取斜势,起笔方饬,气势清俊,是二十品中最工整的作品之一。 (6)元详:题记书法风格已和隋唐楷书相近,用笔趋于圆转流畅,线条圆浑含蓄。魏碑那种起笔方饬、锋芒外现、气势逼人之风基本消失。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