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人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人治

儒家的一种政治观点。主张统治者依靠个人的才能、品德来实行统治的方法,以达到“文武之治,布衣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的境界。他们还把人治与礼治、德治主张结合起来。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曾提出哲人治国论,主张由哲学家任国王。也属于人治的一种政治思想。


人治

主要依靠贤明的帝王将相治理国家的主张。在世界法律思想上,孔丘最先明确提出。儒家重视人治,主张为政在人;法固然不可缺,但执政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行不正,虽令不行”。(《论语·子路》);君主应以身作则,施德行仁;并尚贤使能,任用得力官吏推行礼治。人治思想影响十分深远。

人治

中国古代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人治与法治是相对而言的两种不同的治国方法。儒家提倡人治,认为国家治理得好坏,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贤能,而不在于法律的有无。孔子说: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又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礼记·中庸》)认为国家政事的兴废,取决于统治者的贤明或愚鲁,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只能寄希望于贤德之君。人治在伦理方面有其积极的一面,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任人唯亲”的原则,有助于不分亲疏地“举贤才”,同时还强调当权者应以身作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子路》)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它把国家治乱的原因完全归结于当权者个人是否贤明,把少数所谓“明君圣王”描绘成人民的救世主,这是一种英雄史观的表现。孔子提倡“人治”虽不是根本不要法律,但把治国之本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是否贤明,必然贬低法律的作用,为个人独断专行,大搞特权开了方便之门。中国历史上的儒法之争,实际上就是人治与法治之争。

人治

法治的对称。亦称“贤人政治”。依靠掌权者个人或少数人的贤明和作用治理国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在中国,指儒家的一种政治法律思想。如孔子说:“为政在人,其人存,则政举,其人亡则政息”。(《礼记·中庸》) 孟子也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 他们都认为,应由“圣君贤相”对人民实行治理,徒法不能自行。儒家的人治思想在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始终居于统治地位,至今影响较深。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治国方略属于人治。他认为人的智慧优于法律,哲学家是智慧的化身,为此提出哲人治国论,主张由哲学家充任国王。人治的理论基础是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它强调统治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认为掌握最高权力的统治者是历史的主宰,以树立个人的绝对权威,而把人民看成是愚昧无知的群氓。人治同民主和法制是相对的,强调人治就必然扼杀民主,导致特权和专制。

人治

法治的对称。指依靠个人或少数贤人的作用治理国家的一种观点。人治思想是儒家重要的政治思想。孔夫子等儒家主张 “德主刑辅” 的 “德治”、“礼治”思想。孔丘提出:“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 其人亡,则其政息”? 《礼记·中庸》,这些即人治的主要观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所著《理想国》一书中,提出 “哲人治国论”,认为人的智慧比法律更为重要,国家应由具有智慧品德的哲学家来治理。柏拉图的哲人治国思想也是人治的表现。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