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令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24 令君主向臣民发布的文告。又称律令、法令、诏令、敕令等。《释名》:“令,领也,理领之使不得相犯也。”《国语·越语》载越王勾践“令壮者无娶老妇,令老者无娶壮妻。”《管子·立政》:“令则行,禁而止。”《商君书》载有垦令。令较律灵活,《汉书·宣帝纪》文颖注:“天子诏所增损,不在律上者为令。”在形式上令补律之不足,其效力实则高于律,当令、律冲突,从令。令是君主解决某一问题而随时发布的,涉及广泛。汉令就极多,按内容性质分,有《金布令》、《田令》等。按颁布时间分有《令甲》、《令乙》、《令丙》。关于疑难案件审判制度的《谳疑诏令》、关于笞刑刑具及执行方法的《箠令》都较重要。至唐,以皇帝发布关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诏令为限。《新唐书·刑法志》:“令者,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也。”杜预《律序》: “令以存事制”。 令官名。秦代置。掌一县政务。《史记·秦本纪》: “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集解: “县令、长皆秦官。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 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官署中又有中书令、尚书令,各署有署令。令者,命令。官之长或民之长。令为强治,听令者以从,不从者制治。 令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形式之一。《尔雅·释诂》:“令,告也。”《说文解字》: “令,发号也。”《周礼·大司马》注:“令,犹命也。”都是说令即为国君发布的命令、教令、号令等,其主要内容是行政性规范,具有法律效力,又与一般刑法有区别。《管子·七臣七主》:“夫法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实际上,秦汉时律与令在内容性质上的区别并不明确,一般将皇帝所发布的诏书、文告,统称为令。据《汉书·宣帝纪》文颖注曰:“天子诏所增损,不在律上者为令。”即令是对律的补充,与律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有时甚至超过律。《汉书·杜周传》引杜周言:“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汉代令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风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关于行政法的内容,又有属于刑事、民事的规定。西晋武帝命贾充修律令。贾充将原权宜所设的法令,单独归为一类,“故不入律,悉以为令。施行制度,以此设教,违令有罪则入律。”将律与令从根本性质上区别开来,以“施行制度者为令”,定《晋令》四十卷,二千三百零六条,计九万八千六百四十三言。令是制度规范,属行政法性质,只有违反令,同时又触犯刑律者才以律制裁,从而正式使行政法从刑法中分离出来。隋唐正式确定“令以设范立制”,并将修令作为立法的重要内容,常与修律同时进行。如贞观初,在修《贞观律》时,太宗又命房玄龄等刊定《贞观令》三十卷,一千五百九十条。宋欧阳修在《新唐书·刑法志》中说: “令者,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也。” 明初,朱元璋仍颁行 《大明令》,然仅一百四十五条。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1502年)修《大明会典》,是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典,其规模、体例、内容远远超过《大明令》。从此,行政立法皆以修典为主要形式,不再修令,令也不再是基本的法律形式。 令中国古代敬词。“令”有“善”、“美”之意,用在称呼中,表示与谈话对象有关的亲属,相当于现代汉语中“您的”。如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称对方的母亲为“令堂”,依此类推,“令郎”为儿子,“令爱”、“令媛”为女儿,“令正”为妻子,一般亲属可泛称为“令亲”。这一敬词,在新文化运动后仍具生命力,作为书面语和口头语,在较正式的场合经常使用。目前,在大陆地区该词已不多见,而在港台地区则广泛使用。 令一种下行的指令性文书。如政令、军令、命令等。秦以前君臣同用。如君有越王勾践之 《伐吴令》,臣有乐毅的 《令军中》等。秦时则限于皇后及太子使用。汉以后,又复君臣同用。如西汉萧何《令诸大夫》及魏武帝曹操《置屯田令》等。北周用作皇帝出巡、皇太子监国时所颁发的文书。中央机关给直属下级的公文和诸王国的王对下颁发的公文也称为 “令”,但非直属的下级则不用“令” 而称为“符”。唐宋时,皇太子行下的公文亦称令。令一直沿用至清代,时间很长,范围很广,但主要是指皇帝的命令,它是皇帝根据需要随时颁布的,其法律效力高于律,可以变更或代替律的有关规定,还可以补充律的不足。此外,古代还专有令正官,掌管文告辞令。 令命令在特定场合的简称。参见“命令“。 令与纸张面积和重量无关的纸张计量单位。一般按规定尺寸裁切的平版纸500张为一令。 令纸张的计数单位。500张纸为1令,每令纸的总重量为令重,用公斤表示。计算方法如下: 令重(公斤)=纸张面积×500(张)×定量(克/米2) /1000米2 令官名。战国至汉县行政长官名。历代沿袭,明清改称知县。又历代中央最高机构长官有称令者,如中书令、尚书令等。中级机构长官亦有称令的。明清只有宗人府主官称宗人令及宗令。 令ling连词,用于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相当于“假如”“如果”等。“假令”“设令”义同。如:❶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合;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 (《史记·张释之传》“令”句:这个人亲自惊吓了我的马,幸亏我的马性情柔顺;假如是别的马,不是肯定要摔伤我吗?) 令文体名。许慎《说文解字》:“令,发号也。”徐师曾《文体明辨》:“令,即命也。七国之时并称曰令。秦法,皇后、太子称令。”其文与制诏无大异,特避天子而别其名目。 令瑶族道公所用法器。为硬木制作,长5寸,宽3寸,厚约2寸,上雕一精致乌龟。主道公在领通道经时,不断用其拍击桌面或凳子,表示神灵降临。 令纸张的计算单位。500张定量相同、幅面一致的全张纸页为1令。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