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伊洛渊源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伊洛渊源录

宋代理学史著作。十四卷。朱熹(生平见《四书集注》条)著。成书于乾道九年(1173年)。伊、洛指洛阳附近的伊川和洛水,北宋程颐曾居于嵩县西北,地临伊川。二程、邵雍等又都长期在洛水之北的洛阳居住、讲学。朱熹把周敦颐、二程、张载、邵雍及其弟子的行状、墓志铭、遗事等传记资料,排成理学谱系并以二程为中心,溯源探流,故以此标其书名。
卷一至卷六,即濂(周敦颐)、洛(二程)、关(张载)学部分,传主均称先生,以明师承所自;卷七至卷十三诸传主皆称官衔,以明助学;卷十四对身列程门而言行无大影响者,亦具录姓名备考。这在形式上是借鉴了佛教禅宗“传灯录”的体例。
每一传多分成事状、遗事两节。“事状”录传主的行状、铭记、年谱、事略;“遗事”多取传主语录。在行状后面往往集录门生朋友叙述,寓作者本人的论断于其中。文献采择范围广泛,如挽诗、谥议、祭文、书启、答问、题跋等文字,亦予收载。语录分别列于传主事略之后,便于明瞭传主思想之宗旨。
以内容而论,记载二程(洛学)思想最详,并推其为理学正宗,确立了理学的道统。转述程颐《明道先生墓表》的话说,程颢“倡圣学以示人,辨异端,辟邪说,开历古之沉迷,圣人之道,得先生而后明。”认为只有程颢得不传之学。书中进一步宣扬二程接孟子之传,使圣经贤传的真义复明于世;又把周敦颐尊为二程的老师,规定了理学道统谱系。兼及濂学与关学。对与儒家主张不合的言论亦不“曲为隐讳”,对不同议论则“两存之”。
《宋史》中的“道学”、“儒学”两传,多据此书,并开了孙奇逢《理学宗传》一类理学史著作的先声。此书对以后黄宗羲的《明儒学案》等学术史著作也有很大影响。因此,虽然此书的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学术价值,但其作为学术史著作的一种尝试,却是很有学术价值的。明代谢铎、薛应旂和清代张伯行、谭旭分别为之《续录》。一般认为,朱熹在这里把张载的关学纳入二程的洛学是很勉强的,从学术源流上来讲并不恰当;而且对二程和周敦颐学术宗旨的差异也未加说明。
有元至正刻本,明成化九年(1473)张瓒刻书林叶氏印本,明嘉靖八年(1529)刻本,明万历四年(1576)积善堂陈氏刻本,清康熙刻本。《朱子遗书》本,后收入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

伊洛渊源录

十四卷。宋朱熹 (详见《周易本义》条)撰。本书主要记载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颐、程颢及其门下弟子的言行。身列程门而言行无所表见者,亦录其姓名字号。撰者旨在以前贤矜式后人。书成于乾道九年 (1173)。自此,宋人谈道学者分为两派,门户分明,水火相争。《宋史》道学、儒林诸传,多以此书为蓝本。续补者有明谢铎《伊洛渊源续录》六卷,清张伯行 《伊洛渊源续录》二十卷。版本有明成化九年(1473)序刻本,清康熙中吕氏宝诰堂刊《朱子遗书》本以及成都志古堂刻本 (山东友谊出版社 《孔子文化大全》丛书据以影印) 等。

《伊洛渊源录》

南宋哲学家、理学家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今江西人)关于理学源流的记述。集北宋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理学之大成,为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伊洛渊源录》记载程颢、程颐思想最详,并推其学派为理学正宗。“伊”、“洛”为洛阳附近二水名,因二程为洛阳人,故以此标其学派。该书除记载程门弟子中较著名者外,对身列程门而言行无大影响者,亦具录姓名备考。并把张载、邵雍、司马光亦划归此派。《宋史》 中的 “道学” 、“儒学” 两传,多据此书。有 《正谊堂丛书》本、明嘉靖本。后收入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