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又译“传学”、“传意学”。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兴起,以后影响遍及欧洲各国。5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它借助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性质、状况、方式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着重分析了人类社会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的关系,确立了人类社会传播在环境监测、管理、指导、教育和娱乐等方面的极大作用以及在信息的共享、共同目标的建立、社会遗产的传递、大众文化的形成和改变等方面的决定性意义。80年代起,中国开始重视和研究。
传播学传播学研究人与人、群体和社会如何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直接或间接地传递信息、情报、意见、感情等过程的科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传播学于20世纪40年代诞生于美国。W·施拉姆是公认的创建者,他把美国的新闻学理论同拉斯韦尔等有在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研究传播的成果综合起来,使之系统化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单独的学科。他的代表作是《大众传播学》 (1949年)、《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1954年)、《人·信息·媒介》等,传播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 (1) 传播过程。(2) 传播结构。(3) 传播形式或类型。(4) 传播的功能和效果。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学科,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语言学和新闻学的方法,文化人类学和美学的方法、政治学和心理学的方法、社会学的调查方法、系统方法和数学方法等等。 传播学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学科: 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词源 “传播”,它的主要意思是思想、观念、意见的相互交流。因此,传播就是与人共享信息、观念、意见的过程。形成过程: 公元前300多年,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 《修辞学》 一书中,总结了口语传播的5点要领: ❶说话的人; ❷所说的话; ❸听话的人; ❹场合; ❺效果。他的理论受到传播学界的重视。对于人类传播现象和行为系统的、科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20年代前后,与传播学有密切关系的学科,其中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等现代科学,在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重大进展,为人们从不同角度去探寻人际信息传播的内在规律,提供了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指导。苏联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团体心理学说,以及美国的专栏作家李普曼的 《舆论》 一书,美国民意测验创始人盖洛普的博士论文 《应用客观方法衡量读者对报纸兴趣的一种新技术》。都对传播学的诞生有重要影响。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1927年出版的 《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术》 一书,被认为是运用系统的、科学的方法分析传播内容的先驱之作。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论文 《社会传播的构造与功能》,提出了传播过程的五因素模式 (谁? 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说的? 产生什么效果?),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 (传播者)、内容、媒介、对象 (受传者) 和效果5项分析。此文还提出人类社会中的信息传播有3项功能: 对外部世界进行监测 (侦察环境); 使社会各部分联系接触 (协调正反); 传播社会传统与文化 (传递经验)。拉斯韦尔提出的关于传播的模式与功能,对传播学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30年代与40年代,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学者参与了拉斯韦尔所进行的传播研究。如在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主持下,将传播媒介置于社会环境中去考察传播效果,提出了 “二级传播理论”,为传播学的渠道研究作出了贡献。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拉斯韦尔等人对信息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的多学科研究,引起了美国新闻界的重视。新闻学家施拉姆于1948年在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美国第一个传播研究所,把新闻学同传播学综合起来。4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出现,为传播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与研究手段。传播学者们把信息、控制、反馈、系统等概念引入传播研究,提出了描述和解释传播现象和行为的一系列新的理论模式,从而使传播学形成初步体系。50年代后,美国成立了全国性的传播学研究协会,创办了数十种专业刊物,许多大学也纷纷成立传播学研究所。60年代前后,传播研究在西欧各国普遍开展起来,形成了同美国传播学派相区别的西欧批判学派。60年代后期,传播学研究开始在苏联、东欧展开。中国的传播学研究,起步于80年代初,正处在翻译评价西方的传播学理论,并逐步和中国传统的新闻实际相结合,研究中国的传播理论阶段。 传播学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公元前300多年,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 《修辞学》一书中,总结了口语传播的5点要领:(1)说话的人; (2)所说的话; (3)听话的人; (4)场合; (5)效果。他的理论受到传播学界的重视。20世纪20年代前后,与传播学有密切关系的学科,其中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等现代科学,在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重大进展,为人们从不同角度去探寻人际信息传播的内在规律,提供了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指导。苏联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团体心理学说,以及美国的专栏作家李普曼的 《舆论》一书,美国民意测验创始人盖洛普的博士论文 《应用客观方法衡量读者对报纸兴趣的一种新技术》,都对传播学的诞生有重要影响。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1927年出版的 《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术》一书,被认为是运用系统的、科学的方法分析传播内容的先驱之作。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论文《社会传播的构造与功能》,提出了传播过程的五因素模式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的?产生什么效果?),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 (传播者)、内容、媒介、对象 (受传者)和效果5项分析。此文还提出人类社会中的信息传播有3项功能:对外部世界进行监测 (侦察环境);使社会各部分联系接触 (协调正反);传播社会传统与文化 (传递经验)。拉斯韦尔提出的关于传播的模式与功能,对传播学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 30年代与40年代,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学者参与了拉斯韦尔所进行的传播研究。如在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主持下,将传播媒介置于社会环境中去考察传播效果,提出了 “二级传播理论”,为传播学的渠道研究作出了贡献。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拉斯韦尔等人对信息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的多学科研究,引起了美国新闻界的重视。新闻学家施拉姆于1948年在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美国第一个传播研究所,把新闻学同传播学综合起来。 4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出现,为传播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与研究手段。传播学者们把信息、控制、反馈、系统等概念引入传播研究,提出了描述和解释传播现象和行为的一系列新的理论模式,从而使传播学形成初步体系。50年代后,美国成立了全国性的传播学研究协会,创办了数十种专业刊物,许多大学也纷纷成立传播学研究所。60年代前后,传播研究在西欧各国普遍开展起来,形成了同美国传播学派相区别的西欧批判学派。60年代后期,传播学研究开始在苏联、东欧展开。 中国的传播学研究,起步于80年代初,正处在翻译评价西方的传播学理论,并逐步和中国传统的新闻实际相结合,研究中国的传播理论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