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3.发展阶段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3.发展阶段1981年春至1982年底1981年4月,省委召开全省地、市委书记座谈会,会议肯定“双包”责任制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与改变贫困落后社队的面貌,并要求各地在选择什么样的责任制时,要尊重广大干部、群众的意愿。7月,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再一次肯定了“双包”责任制。11月,为了学习和贯彻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省委召开了地、市委农业书记和地、市农办主任座谈会。省委书记白栋材在会上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与“分田单干”不是一码事; 目前占主要形式的 “双包”责任制, 是农民试验对比、自愿选择的结果, 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由于中央、省委明确肯定了包括“双包” 责任制在内的各种形式责任制, 较好地解决了领导怕 “偏”、农民怕 “变” 的思想顾虑,加上两年多来全省农村干部经过多种责任制的实践,在反复比较、鉴别、选择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双包” 责任制比其他形式的责任制责任更明确、利益更直接、方法更简便, 从而使这种合乎当时实际、顺应农民要求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省范围内迅速发展, 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到1982年3月, 全省已有99.3%的生产队建立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其中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占总数的81.5%,包产到户的占5%,联产到劳的占3.5%, 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的占3.5%, “双包” 到组的占3%, 定额包工的占2.8%, 从而形成了 “双包” 责任制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