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佉卢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佉卢文一种起源于古代犍陀罗的古文字。佉卢文一词,系梵语Kharosthi的汉语音译。全称佉卢虱吒,意译驴唇书。其文字系统由腓尼基文的东方支系阿拉美文演变而来,所表达的语言系统是印欧语系中古印度雅利安语中的一种俗语方言。字母自右向左横行书写,与阿拉美文相同。约公元前5世纪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统治时,已传入波斯,公元前3世纪就通行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古代犍陀罗地区。公元前2世纪初,传入兴都库什山以南。公元前2世纪中叶,由中国敦煌和祁连山之间西迁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的月氏,承袭当地土著使用的佉卢文。百年之内,月氏迅速扩张,建立以犍陀罗为中心的贵霜王朝,佉卢文作为贵霜王朝的官方文字之一,在中亚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公元2—3世纪传入中国塔里木盆地四周的于阗、鄯善和龟兹,约废弃于公元5世纪中叶鄯善王国末代君主真达亡国之际。它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通商语文和佛教语文,还在敦煌和当时中国首都——洛阳流行。18世纪末以来,考古工作者在中亚和中国新疆陆续发现佉卢文碑铭简牍,分藏于英国、印度、法国、瑞典、俄罗斯、德国、美国和日本,经过学者的长期研究得以解读。有人称之为尼雅俗语或鄯善俗语。新疆近30年发现佉卢文书100多件,分别收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和田地区文管所、新疆考古所、甘肃博物馆和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佉卢文前5世纪到3世纪盛行于印度半岛西北部,属塞姆(闪)语系的阿拉米文系统。4—5世纪受梵文排挤,逐渐绝迹。约在3世纪时,这种文字曾传播到我国新疆古于阗、鄯善一带。用这种文字书写的语言,我国学术界称之为尼雅俗语。 佉卢文亦作“佉留文”, 佉卢虱吒(Kharosthi)文的简称。二世纪中叶至四世纪后半叶流行于新疆于阗(今和阗)、鄯善(今婼羌)一带的文字。属音节文字类型。源于公元前五世纪印度河流域流行的、用以书写印度西北俗语的一种文字,由贵霜王国传入。是以波斯-阿拉米辅音文字为基础, 受婆罗米文字影响而元音化的一种文字, 符号和字形与婆罗米字母略有不同。字与字无间隔,也不用标点, 字体弯曲。行款从右向左横书。现存佉卢文文献资料有文书、佛经、钱币等,其中以货币上的文字和阿育王(Aśōka, ?—前232) 敕令的仿造品为最古。为研究古代印度和西域文化历史的重要资料。 佉卢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