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住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住宅1949年以前,由于安徽经济落后等原因,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均非常简陋,皖北地区多为土墙草顶,低矮,日照通风不良,人畜(禽)共舍现象相当普遍;皖南地区多为砖(石)木结构瓦顶,相当一部分为明清古屋,阴暗、潮湿。1949年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省城乡每年都新建和改建大批住宅,但大多因袭传统建筑格局,很少注意卫生条件。1980年以后,全省城、乡居民对于居屋条件的现代化意识日益提高,打破传统格局,充分注意到卫生条件的住宅大批涌现,至90年代初,绝大多数旧民居已被新民居所取代。 住宅湖南民众素喜聚族而居,数百户的村庄,无一杂姓。住宅注意选择地势平坦、交通方便、阳光好、用水方便的地方,坐南朝北,向阳避风,多是砖木结构的青瓦房,四缝三间正栋或三缝两间的半正栋。也有住堂屋的,堂屋住4户、6户、8户不等,堂屋前有天井,后有神龛,大厅为公用。富豪人家住宅高大,前后几厅,中有天井、罩亭、走廊,门楼高耸,重檐飞阁,且饰以山水人物的石雕、砖刻,四周筑高过屋顶的封火墙,以防火防盗。山区和贫困户多用土筑墙,竹木框架,上盖杉皮或稻草。50年代,农民住宅依旧,没有多大改变。60~70年代,部分农民建了新居,多为砖木结构的四缝三间。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经济振兴,全省城乡兴起建房热潮,农村大部分农民拆旧建新楼房,住堂屋的习俗淡化,房屋加宽加高,部分富裕户兴建三至四层楼房,钢筋混凝土结构,玻璃装窗,涂料刷墙,水磨石或瓷砖地面。农村草房基本上为钢筋水泥和小青瓦屋顶所取代; 城镇旧房进行改造,居民住房得到改善,机关职工多数住进单元式的宽敞明亮的楼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