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佩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佩pèi系结在衣带上的装饰品的统称。帝王、官吏等用以区分身份等级,一般人用以表现自身的德行。《说文解字·人部》:“佩,大带佩也。从人从凡从巾。佩必有巾,巾谓之饰。”《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汉毛亨传:“杂佩者,珩、璜、琚、瑀、冲牙之类。”《楚辞·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又《湘君》:“遗余佩兮澧浦。”《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又:“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又:“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后汉书·舆服志下》:“古者君臣佩玉,尊卑有度;上有韨,贵贱有殊。佩,所以章德,服之衷也;韨,所以执事,礼之共也。故礼有其度,威仪之制,三代同之。五霸迭兴,战兵不息,佩非战器,韨非兵旗,于是解去韨佩,留其系璲,以为章表……秦乃以采组连结于璲……汉承秦制……至孝明皇帝,乃为大佩,冲牙双瑀璜,皆以白玉。”刘昭注引《月令章句》曰:“佩上有双冲,下有双璜,琚、瑀以杂之,衡牙、蠙珠以纳其间。”南朝梁江淹《谢法曹惠连》诗:“杂佩虽可赠,疏华竟无陈。”《明史·舆服志三》:“嘉靖八年更定百官祭服……蔽膝、绶环、大带、革带、佩玉、袜履俱与朝服同。” 佩古时衣带上的玉饰,又称“佩玉”,用来表示身份地位。所佩玉件因佩者的道德涵养和才干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白虎通》:“所以必有佩者,表意见所能。故修道无穷则佩环,能大道德则佩琨,能决嫌疑即佩玦。是以其所佩,即知其所能。”普通农夫、工匠和妇女则无佩,而只能“农夫佩其耒耜,工匠佩其斧斤,妇人佩其针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