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觿pèixī佩带的牙锥。觿,象骨制成的解绳结的角锥,亦用为饰物。常表示人已成年,具有才干。《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汉毛亨传:“觿所以解结,成人之佩也。”汉刘向《说苑·修文》:“能治烦决乱者佩觿,能射御者佩韘。”唐元稹《王悦昭武校尉行左千牛备身》:“佩觿有趋跄之美,释褐参侍从之荣。” 佩觿字书。三卷。宋郭忠恕撰。郭忠恕(?—977),字恕先,又字国宝。河南洛阳人。后周广顺中(951—953)曾任宗正丞兼国子监书学博士、《周易》博士;入宋,被宋太宗召授国子监主簿,参与校刻石经及历代字书。后因与监察御史争忿于朝堂被贬,遂不复仕宦。博学多能,善于辨识古文蝌蚪字,擅长各种书体,精于绘画。另著有《汗简》。 “佩觿”一语出自《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故作者于书中云:“佩觿者,童子之事,得立言于小学者也。”可见作者是为助童子辨字形、读音而编著此书的。上卷阐述对文字变迁之看法,附带说明编书之旨。其中又分“造字”、“四声”及“传写”三部分。“造字”部分说明汉字始于象形,古文、籀文写法已有差别;篆演为隶,形体更多变化;后人解释字形穿凿附会,读音乖违,加之避讳、妄改等原因,更使文字讹变繁芜,有增无已。“四声”部分指出四声始于譬况,随之产生反切;由于时代变迁,地域差异,以致“同言异字,同字异言”,甚至音义皆同而字体不一,于是文字之四声既难分辨,读音亦极复杂。“传写”部分说明文字传写之差误,如“殴”误为“敺”,“徼”误为“儌”等。这三部分,作者谓之“三科”。中、下两卷,将形体、声音相似而易于混淆之字,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为十部,一组组地排列在一起,注明其音之不同。第一部“平声自相对”,如“松、𢪌”注云:“上祥容翻,木名。下章容翻,不安皃。”第二部“平声上声相对”,如“抄、秒、杪”注云:“上初交翻,抄录,亦初教翻;中下并弥小翻,中禾芒,下末也。”第三部“平声去声相对”,如“肝、盱、盰、旰”注云:“一古安翻,木藏也。二况于翻,盱眙县。三古旦翻,张目也。四亦古旦翻,日晚。”第四部“平声入声相对”,如“场、塲、埸”注云:“上音长,治谷处。中音伤,耕垄。下音亦,疆埸。”(以上为卷中)第五部“上声自相对”,如“也、乜”注云:“上羊者翻,之也。下弥也翻,蕃姓。”第六部“上声去声相对”,如“免、兔”注云“上美选翻,脱也。下汤故翻,兽。”第七部“上声入声相对”,如“皿、血”注云:“上眉永翻,器皿。下呼决翻,血脉。”第八部“去声自相对”,如“怅、帐”注云:“上丑亮翻,惆怅。下知亮翻,帐设。”第九部“去声入声相对”,如“束、束”注云:“上千赐翻,木芒。下收录翻,束缚。”第十部“入声自相对”,如“角、甪”注云:“上古岳翻,头角。下来谷翻,甪里先生。”(以上为卷下)这十部,作者称之为“十段”。十部中,多为两个排在一起,但亦有少数三个、甚至四个字并排者。注音多用反切,偶或用直音。卷末另附与《玉篇》、《广韵》音义相异之十五字,又附辨正舛误者一百一十九字,不署撰者名字,不知为何人所加。 作者精于语言文字之学,书中所说,大都精确无误,对于辨别形音义相近之字,相当有用。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之曰:“忠恕洞解六书,故所言具中条理……所论较他家精确多矣。”但是此书也不免有偶疏之处,如说“车”本无“居”音,即失于考订;陶侃本字“士行”,而误作“士衡”等。 有光绪年间长洲蒋氏铁华馆刊本,及据《铁华馆丛书》本影印之《丛书集成》本等。 佩觿三卷。宋郭忠恕(?—977)撰。忠恕字恕先,又字国宝,洛阳(今属河南)人。初仕汉为从事,仕周为博士,归宋后仍为博士,官至国子监主簿。太平兴国二年(977),批评时政被贬流登州,行至齐州临邑卒。工书善画,精通小学,所著尚有《汗简》三卷。本书题名,取于《诗·卫风·芄兰》“童子佩觿”之句,“觿(xi)”为古代解结的工具,郭氏以“佩觿”名其书,意谓其书乃是童子必备的解决疑惑的工具书。其上卷备论文字变迁的原因: (1)形体讹变,(2)四声复杂,(3)传写差误;中、下两卷把形体和声音相似、容易混淆的字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为十部,一组一组 (多为两字,亦有三四字)地注明它们的不同。未附与篇韵音义异者十五字、辨证舛误者一百一十九字,系后人所加,不知出自谁手。是书辨别音义,虽然偶有疏失,“然忠恕洞解六书,故所言具中条理”,“则忠恕所论,较他家精确多矣”。(《四库提要》)是书以泽存堂本最善。《铁华馆丛书》本亦精,《丛书集成初编》据以影印。另有《唐宋丛书》本,《续知不足斋丛书》本,《清芬堂丛书》本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