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侍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侍郎官名。汉代始置。初为国家各部门的文件起草的官员,自唐以后至清侍郎为吏、户、礼、刑、兵、工六部的佐贰官。《晋书·职官志》: “尚书郎: 西汉旧置4人,以分掌尚书。其1人主匈奴单于营部,1人主羌夷吏民,1人主户口垦田,1人主财帛委输。及光武分尚书为6曹之后,合置34人,秩四百石,并左右丞为36人。郎主作文书起草,更直五日于建礼门内。尚书郎初从三署诣台试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选有吏能者为之。” 《旧唐书·职官志二》: “吏部尚书1员,〔正三品〕; 侍郎2员,〔正四品上。隋炀帝大业三年 (公元607年) 尚书6曹,各置侍郎1人,以贰尚书,并正四品。国家定令,诸曹侍郎降为正四品下,唯吏部侍郎为正四品上〕。” 侍郎官名。最初置于汉代。侍郎与议郎、中郎、郎中等均属郎中令属官,原为宫廷近侍,平时主更直戟,宿卫殿门,侍卫宫廷,外出则加入禁军。东汉以后,又作尚书的属宫,初任称郎中,满一年后称尚书郎,满三年后称侍郎。魏晋南北朝时,又置中书侍郎、黄门侍郎等官职,中书侍郎为中书省长官中书监、令之副,黄门侍郎则始于东汉,时称给事黄门侍郎,职掌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后掌管宫廷机密文件,备皇帝顾问,职位日渐重要。晋时王国亦有侍郎,掌赞相威仪,通传教令。隋代,内史省有内史侍郎,门下省有门下侍郎,尚书省亦置侍郎为尚书副职,官位渐高。唐代有东台侍郎、门下侍郎。明、清时侍郎官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堂官。清末废止。 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原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为侍郎。唐以后三省六部均以侍郎为其长官之副,官位渐高。至明清为正二品,与各部尚书同为本部长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