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依恋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依恋

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的一种感情联系,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情意的相互关系。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在双方不断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立和加强,婴儿与双亲,特别是母亲的依恋关系对其身心发展,特别是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


依恋

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感情上的联系。常指儿童与成人(主要是母亲或别的抚养者)所形成的情感联结或是身体联系。当一个儿童惊恐或不高兴时,会趋近或依偎到抚养者身边,寻求照料与保护。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依恋是儿童与抚养者之间建立的一种积极的感情联结,有利于激发父母或抚养者更精心地照顾儿童。同时,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婴儿在出生后3个月至3岁左右是依恋形成时期,依恋有积极良好的,也有消极的。良好的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对自己、对父母、对同伴、对外部世界产生信任感和探索能力,这些都对儿童个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而消极的过度依恋不利于儿童的自立。

依恋yilian

个体间在情感上甚为接近而又彼此依附的表现。依恋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人际交往,主要表现在母子之间。个体的微笑、定向注视、差别性发声和追随等依恋行为强化了对方的感情, 对方的行为反应又进一步增强了个体的依恋行为。这些包括身体接触、喂食和情感交流的积极人际交往,有助于个体的认知、情感和个性的正常而健康的发展。对于依恋的形成, 目前有不同的看法。英国的J.鲍尔比等人认为依恋是一套本能反应的结果。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依恋是由内部的、直接的成熟过程所激起的自然现象,并以需要的满足为中介。社会学习心理学家认为,照顾者为被照顾者提供触觉的、视觉的、听觉的刺激是依恋的最重要、最可信赖的条件。而认知心理学家则强调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有关人、事、物的图式是依恋产生的最重要条件。

依恋Yilian

婴儿与其护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情感联系。婴儿的依恋有3个主要特征:❶婴儿愿意趋近依恋对象;
❷当他们感到饥饿、不适时,更容易接受依恋对象的爱抚并从中得到安慰;
❸婴儿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有种安全感。美国心理学家M·艾恩斯沃斯运用陌生情景技术对婴儿的依恋行为进行了实验观察,并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关系划分为A、B、C三种类型。A型为回避型,这种类型的婴儿容易适应陌生的环境,易与陌生人相处,刚刚与母亲分离时并不感到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后也会感到焦虑。不过他们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B型为安全型,当母亲在场时,他们能积极地探索陌生环境,与陌生人友好相处;当与母亲分离在陌生新奇的环境中,也不感到过分焦虑;当与母亲再相见时有积极的情感表现。C型为反抗型,他们一方面有很高的分离焦虑,一方面又拒绝接受母亲的安慰,害怕新奇环境和陌生人。婴儿的依恋类型与他们的母亲的教养方式和婴儿自身的气质特点等因素有关。依恋行为的形成既具有先天的生物学基础,又通过后天的社会环境发展成熟。这种依恋行为保证了婴儿与其亲人的情感和信息的交流,并形成特殊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恋关系是婴儿出生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美国心理学家J·鲍尔贝和M·艾恩斯沃思将其划分为4个阶段:❶前依恋期(出生至8—12周)。新生儿对所有的人都有反应,但不能对人进行区分,也不能对特定人的特殊反应。刚出生时,婴儿用哭声、笑和咿呀学语和人进行交流与接触。
❷依恋形成期(8—12周到7—12月)。婴儿对他人的社会性反应增多,能从周围人中区分出最亲近的人并特别愿意趋近他们,也能对熟悉的人表现友好行为。
❸依恋关系明确期(7—12个月至2—3岁)。这一时期婴儿的运动能力发展了,这使得他提高了接近亲人和探索环境的能力。婴儿开始将母亲或看护人作为“安全港”,由此出发去探索环境。这时的婴儿开始以反抗、紧抱、恐惧等表现来对待与亲人的分离。
❹3岁以后,儿童开始能理解自己的亲人的愿望、情感和要求等,他们开始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并开始形成更加丰富、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所有正常婴儿都会形成对特定成人的依恋。健康的依恋关系有助于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没能形成正常的依恋关系的儿童在以后的社会性发展中会产生各种适应不良的问题。因此,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形成健康的依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3: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