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俗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俗语Su yu流传于群众中表达某种意义的形象精炼的语句叫俗语。它不像谚语那样内容深刻,有斗争经验。如:“敬酒不吃吃罚酒”、“横挑鼻子竖挑眼”、“雷声大雨点小”、“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这山望着那山高”等。俗语一般句式整齐,多数押韵。如:“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俗语一般没有生僻义。个别方言成分要解释。如“打蛇要打七寸”的“七寸”指距头部七寸要害处。俗语是一种特殊的论据,可以起论证作用。拿它作论据,证实某个观点,既有逻辑的概括力、说服力,语言又简明,有时还很形象。如: “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平凡的工作看起来没什么惊人之处, 但任何工作都有它的内在规律,都有大学问可钻。”(靳大鹰《“独唱演员”与 “合唱演员”》)又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词汇贫乏,选择不出有力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颠来倒去老是那么几个词儿,即使写出文章来,语言也显得干瘪乏味”。(文辉《蜜蜂酿蜜的启示——谈词汇的丰富》)俗语同谚语一样,口语性强,有别于书面语性强的成语。在语言运用中,俗语、谚语一般可以独立成句,或独立于句外,也不同于相当于词的成语。如:❶“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毛泽东《论持久战》) 俗语又称“俗话”。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包括谚语、俚语等。 俗语一卷。不著撰人名氏。此书杂录古今谚语及方言,标其原始。凡经史、小学诸书,均有采据。其采自说部者,并各注书名于其下,虽是解释常言,但考证颇近于古。然如释大夫称主,引 《左传》 及 《国语》为证,而《周礼》以主得民之文反不见被引用,此为录传而遗经。又如释郡君、县君,引元品官母妻四品赠郡君、五品赠县君为证。但是,考汉武帝尊王太后母为平原君,平原为汉郡,则封郡君之制已始于汉。又如武帝封金王孙女号修成君。修成为汉县,则封县君之制也始于汉,而此书仅载元品官,则又为引后而遗前也。又论音韵,称北人以步为布,方音之谬。此为不知《周礼注》中言酺步可以通读,《春秋释文》蒲圃之圃一作布音,此乃四音且可并转,况步布之通为一韵,不过读有轻重罢了,此由昧于古读,故未得通方之旨也。此书有明刊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