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保国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保国寺位于浙江省宁波灵山。相传始建于东汉,初名灵山寺。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重建时称保国寺,现有建筑除大雄宝殿外均为清代重建。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堂、藏经楼。大雄宝殿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面阔、进深各三间,进深大于面阔,单檐歇山顶,清康熙年间扩建后成为重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各五间。殿前装有三个藻井,制做工整。殿柱和阑额上有复杂的斗拱结构。外檐斗拱当心间两朵,次间一朵,双抄双下昂单拱造。这个大殿已近千年的历史,是江南地区最早的木构建筑物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国寺位于宁波市郊洪塘北面的灵山岙,距市区15公里,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国寺佛寺名。在浙江宁波市西30里的灵山山腰。寺创建于唐,初名灵山寺,会昌灭法时寺毁。广明元年 (880) 唐僖宗时重建并赐额保国寺。宋治平元年 (1064) 曾改名精进院,后又称保国寺。寺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有致,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堂藏经楼等,两侧为配殿、僧房、客堂、钟鼓楼等。天王殿和大殿前修有水池,四时不涸。满山苍松翠竹,潺潺溪流,十分清静幽深。大雄宝殿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 (1013),虽经历代修葺,至今未失宋代原貌,是浙江现存最早,江南少有的木构建筑。其余建筑均为清代所建。保国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国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洪塘乡灵山南麓。寺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南北长124米,东西宽64米,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堂、藏经楼。大殿月台前有钟楼、鼓楼列于两边。轴线两侧有配殿、僧房、客堂等附属建筑。殿前有水池,四季不涸,寺周松竹荫掩,溪水环绕。近处有“望日台”、“叠绵台”等景点。东汉时已于此建佛寺,唐武宗时被毁。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重建并赐名“保国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重建。此后屡有修葺。今寺大雄宝殿依然是古建筑,保存了典型的宋代官式做法,是江南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用12根檐柱,4内柱,上覆单檐歇山顶。清康熙年间在前檐和两山面各加一重檐,故今见五开间重檐歇山顶。大殿阔11.83米,纵深13.38米,大殿的柱子不用粗壮的木头,而用多根小圆木拼成瓜楞状,美观而又省料;更为奇妙的是整个大殿无梁,全用斗栱的巧妙叠积和榫卯的精确联结以承托起大殿的屋顶,全不用一根铁钉;又大殿鸟不栖、虫不蛀、尘不积,堪称建筑史上奇迹。前人曾有诗赞:“山岙藏得古招提,宫殿岿然结构奇”。殿内保存了镌有宋崇宁元年铭文的长方形须弥座佛台;柱头铺作挑斡上有“元丰七年”墨书题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