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傅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68 傅山明清之际思想家。著《读子》若干卷,系统研究和评注百家之学,开清代研究子学、名学先风。受因明论证和名理思想的影响而著《〈墨子·大取〉释》,首开《墨子》训诂先河。认为“实在,斯名在”,名是对实的反映,强调名、实对应,判断恰当,“如山之非丘,室之非庙,不得曰丘即山,庙即室也”,实如发生变化,名亦应随之而变。将名分为“以形貌命者”和“不可以形貌命者”两类,前者指具体概念,“必知是物为某物”,后者指抽象概念,“知之不真,不能确知是物为某物”,只能产生理性的想象。认为公孙龙的《白马论》“似无用之言”,指出“白马非马”的命题关键是“无去取”的“浑指”与“有去取”的“偏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为其“坚白论”是一种 “非离” 的理论。 121 傅山1607—1684清初学者。初名鼎臣,字青主,别字公它。山西阳曲人。号朱衣道人,又有真山、浊翁、石道人等别名。曾讲学于三立书院。明亡后,隐居。康熙征举博学鸿词,以死拒不应试,特授中书舍人,仍托老病辞归,坚持抗清节操。通经史诸子和佛道之学,兼工诗文、书画、金石、医学。公开以异端自命,其言皆反常之论。不满宋明儒学,“老夫学老庄者也,于世间诸仁义事实薄道之”(《霜红龛集》卷十七)。认为理学“一味版拗”,“明王道,辟异端,是道学家门面,却自己只作得义(沿)袭工夫”(《杂证一》),提出理亦有善恶,与性之有善恶同的观念。开清代子学研究之风,将诸子与《六经》并列,不拘旧说,敢于创新,提倡经子不分,打破儒家正统之见,指摘道学家为奴儒,提倡看书洒脱一番,长进一番,强调“君子学问,不时变化,如蝉脱壳,若得少自锢,岂能长进”(《杂证三》)。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淮南子评注》等。传世之《傅青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等医著,疑系后人假托。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思想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别字公它。又有真山、浊翁、石山等别名。山西阳曲人。曾讲学于三立书院。明亡后,隐居山中,坚持抗清节操。自称“学老庄”,言“反常之论”,非难“理学”。主张气在理先,认为理亦有善恶。提倡学问不时变化,反对做“故纸蠹鱼”。认为经子不分,开清代子学研究之风。精通经史诸子之学,兼工诗文、书画、金石、医学。著作有《霜红龛集》、《庄子批注》等。佚著近年又有发现。 傅山1607—1684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山西阳曲(今太原)人。明贡生。曾约会百余名诸生赴京上书反对山西巡抚张孙振诬陷提学袁继咸,获胜。明亡后持节不仕,加入道教隐居山中从事反清复明活动。1654年被人劾其与南朝赧帝通而下狱一年,得门人相救始获自由。1659年南游归来后,致力于“餐采”百家之说,自立学术。为学强调学必实用,思以济世,行以用世,反对空谈无用之学。在伦理思想上,提倡平等思想。认为真正的王侯用不着别人捧场,人们也不应捧场而应与之平等。“王侯皆真正崇高圣贤,不事乃为高尚。其余所谓王侯者,非王侯,而不事之,正平等耳,何高尚之有?苟图衣食之人,看其所事者为王侯,自命为攀龙附凤之人,故便以高尚无用之名遗人,其实以用世之才自命耳。”(《霜红龛集》)进而提出“市民贱夫”懂理、会理财,能以财聚人,亦“足以平天下”(同上)。认为为王者应“爱众”“利天下”。所谓“爱众”“利天下”即要兴利有功,“兴利之事,须有实功,不得徒以志为有利于人也”(同上);且其行必有益于百姓,而“不得背公而为私也”(同上)。指出天子之利人应该是“取诸民者有定,不横征以病之”(同上)。力主扫荡奴性,恢复人性。“天地有腹疾,奴物在其中。神医须武圣,报荡奏奇功。”(同上)强调依傍苟合、屈膝无节、苟图富贵的奴性性格,是“天地”之“腹疾”,只有全部“打扫干净”,社会才有出路。认为“质不可为”,“惟知彼自然”,主张人应按其本来面目存在,任其本性自然发展,反对封建道德的束缚。其伦理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具有早期民主启蒙的意义。著作有《霜红龛集》等。 傅山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字青主,一字仁仲,又字啬庐,别号甚多,有朱衣道人、石道人、丹崖子、酒肉道人、观化翁等等,太原(今属山西)人。以气节自持,明亡,隐居不仕,康熙十八年(1679)举应博学鸿儒,固辞不就,免试授内阁中书,放还山。博通经史诸子、释老及医学,兼工诗文书画金石,他的散文思路开阔,语文洒脱,文如其人。著有《霜红龛集》。 傅山傅山1607~1684明末清初思想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公它、啬庐等。山西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曾讲学于三立书院。入清后穴居不仕,衣色朱,号 “朱衣道人” 。清顺治十年(1654年)因宋谦反清案入狱,一年后得门人相救出狱。康熙年间,被迫赴京应博学鸿词科,坚卧城西古寺不与试,特授内阁中书舍人,仍托老病辞归。与顾炎武相交,坚持抗清节操。学术上有否定儒家正统思想倾向。自称其言论“皆反常之论” ,不满宋明儒学,认为 “理学家法,一味版拗” 。在哲学上主张 “气在理先” ,认为 “气蒸成者始有理” ,“若云理在气先,但好听耳,实无着落。认为“理”亦有善恶,理有善有恶,犹乎性之有善有恶” 。治学反对宋明学者注经的态度和方法,“只在注脚中讨分晓,此只谓钻故纸,此只谓蠹鱼” 。提倡 “看书洒脱一番,长进一番” ,强调 “君子学问,不时变化,如蝉脱壳,若得少自锢,岂能长进” 。系统地研究和评注百家之学,把诸子和六经并列,提倡“经子不分” ,实开清代子学研究的风气。批注公孙龙 《白马论》 、《指物论》 、《通变论》等,多有独到见解。所作 《墨子大取篇释》 为清代最早注解墨子的文章。知识渊博,精通经史诸子之学,兼工诗文书画、金石,又精医学。著作存世的有 《霜红龛集》 。另曾著《性史》 、《十三经字区》 、《周易音释》 、《周礼音辨》等,均佚。近年,陆续发现其佚著手稿与录本,有《庄子批注》 、《荀子评注》 、《荀子批点》 、《淮南子评注》 、《老学庵笔记批点》等。医学上传有《傅青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等,流行颇广,疑系后人托名之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