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傈僳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傈僳族傈僳族人口约为57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少数分散居住在附近州县和四川省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使用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先后使用过3种文字,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傈僳人创制的音节文字,还有一种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拉丁字母式的新文字,现已在傈僳族人中推行。傈僳族人过去信仰原始宗教,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进入后,少数人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 044 傈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574856人(1990年)。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怒江傈僳自治州,丽江、迪庆、大理、德宏、楚雄及四川省的西昌、盐边等地亦有分布。使用本民族语言。原有西方传教士创制的音素文字,还有一种自创的音节文字,因结构不完善而未能通行。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属唐代乌蛮的一支。明清称力、栗粟。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地区兼事采集和狩猎,保留有原始公社制残余。多信万物有灵及祖先崇拜,亦有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历史上曾举行过多次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其中以清代维西恒乍绷起义为著。 傈僳族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口480960人(1982年)。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使用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8世纪以前,就居住在四川雅砻江和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两岸。16世纪中叶,由于躲避战争,迁入怒江地区。主要从事农业或半农半猎,信奉原始宗教,20世纪以后,传入了天主教和基督教。男女穿自织麻布衣服,男子着短衫、青布包头,左腰佩砍刀,右腰挂筒袋。女子穿右衽短衣,下着长裙。主食为玉米、荞子。20世纪50年代还保留着氏族残余。1950年获得解放,1954年建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区(1957年改为自治州)。 傈僳族四川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傈僳扒。在德昌、盐边、米易三县呈小聚居分布,在会理、会东、木里、攀枝花市郊与汉、彝、纳西、苗、藏等族交错杂居。四川现有16160人 (1990年)。其先民属古羌系。在唐代是 “乌蛮” 之一部。与彝、纳西等彝语支先民关系密切。明代其活动地域主要在雅砻江、金沙江流域。16世纪~19世纪数百年间,其先民迁徙频繁,远至澜沧江、怒江流域,居四川境内的傈僳人大为减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处于封建地主制阶段。其村寨尚存原始村社组织残余,“使扒” 为村社头人,有对内对外之权。现有4个傈僳族乡。操傈僳语,属汉藏语系彝语支。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有姑舅表优先婚俗。姓氏与图腾相关。相信万物有灵。实行土葬。民居称 “木笼子”,即木结构建筑。有传统的火把节、牛王会等。妇女喜穿短上衣,着筒裙。能歌善舞,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狩猎。 傈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丽江、迪庆、大理、德宏、楚雄及四川凉山等地亦有分布。人口为480,960人 (1982年)。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解放前怒江等地区确立土地私有制,但占有不集中,其余地区均基本上进入封建地主制发展阶段。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拉丁大写字母及其变体形式的文字。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多信仰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也有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制。过去主要从事农业,怒江地区耕作制度原始,兼事采集和狩猎。解放后,改革了原始耕作制度,发展农业等经济,修筑公路,并有了农业、修理、制盐、制药、制糖、建筑、发电、食品等工矿企业。建有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有自己的音乐、舞蹈和民间文学。传统节日有火把节等。 傈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根据服装颜色的不同,还有“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等他称。人口574856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的碧江、福贡、贡山、泸水、兰坪等县,其余的散居于迪庆州、德宏州、大理州、楚雄州、丽江地区及四川米易、盐边、德昌、会东、盐源、木理等地。有自己的语言,先后使用过3种文字,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农民创造的音节文字,第三种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经济以农业为主,狩猎和采集为辅。主食玉米、荞麦,喜欢饮茶、喝酒、吃砣砣肉。住房多是干栏式竹木结构,上下两层,下面关牲畜,上面住人,还有一种木楞房和一种土木结构的茅草或木板房。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子多穿麻布长衫、及膝黑裤,头戴黑色包头,妇女多上穿麻布右襟衣,下穿百褶裙,头戴用贝片和珊瑚珠等串成的珠帽“俄勒”。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等。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德宏、怒江地区,传入基督教。 傈僳族自称“傈僳”,史称“栗些”、“力些”、“栗粟”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丽江、迪庆、大理、德宏、楚雄及四川凉山等地亦有分布。480,960人(1982年)。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其先民唐代史籍称“粟栗两姓蛮”或“粟蛮”及“施蛮”、“顺蛮”、“长裈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时称“卢蛮”。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统治,十六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大批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人民生活贫困,历史上曾举行过多次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其中以清代维西恒乍绷起义为著。解放前怒江等地区土地私有制虽已确立,但占有不集中,并有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其余地区均基本上进入封建地主制发展阶段。操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西方传教士创制的大写拉丁字母及其倒写变体作字母的文字,还有一种自己创造的没有字母的音节符号,均因结构不完善,都未通行,解放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旧时多信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也有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主要为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制。行土葬。解放后,实现了社会改革,建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过去主要从事农业,怒江地区耕作制度原始,兼事采集和狩猎。解放后, 不仅改革了原始耕作制度,发展农业等经济,修筑公路,并有了农具、汽车修理、稀有金属、制盐、制糖、制药、酿酒、榨油、造纸、印刷、建筑、砖瓦、陶瓷、发电、食品等工矿企业。有自己的音乐、舞蹈和民间文学,解放后获得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有*火把节等。 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碧江、福贡、贡山、泸水4县。在云南省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6州、县和四川省的西昌、盐边、木里等3县也有分布。人口为634912人(2000),其中男326274人,女308638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24人,大学本科842人,大学专科2272人,中专9725人,高中6350人,初中57880人,小学290024人,扫盲班40599人,未上过学163962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37713人,采掘业117人,制造业184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3人,建筑业8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8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36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350人,金融、保险业48人,房地产业2人,社会服务业89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20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410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8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416人,其他行业20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155人,专业技术人员689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245人,商业、服务业人员460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37674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485人,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5人。傈僳族的名称,最初见于唐代著述,1000余年一直沿用至今。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原有拉丁大写字母及其变体形式的文字,结构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傈僳族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玉米、水稻、荞麦、小麦等4种,经济作物有麻、甘蔗等,并出产名贵的毛皮和山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