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傣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傣族傣族人口约为102万人。傣族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附近其他县。 042 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旧称摆夷、摆彝。有傣仂、傣哪、傣雅、傣端等自称。人口1025128人(1990年)。主要聚居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西部德宏及西南部耿马和孟连。其余约30万人分布于该省的新平、景东、普洱等30多个县。其先民汉代时称为掸,唐宋时称金齿、银齿。属南诏、大理国管辖。元明属云南行省,实行土司制度,清代时曾委派流官统治。操傣语,原有4种文字,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文化典籍丰富,包括数学、天文、历法、医药等。有孔雀舞、象脚鼓舞等独特的民族歌舞。多信奉小乘佛教,但保存有原始鬼神崇拜残余。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近年来发展橡胶等亚热带经济作物。 傣族Daizu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耿马、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省的新平、元江等30多个县中。人口约102万人(1990年)。有“傣泐”、“傣那”、“傣雅”等自称。傣族使用傣语,有自己的文字,本世纪50年代进行了文字改革。傣族多信仰小乘佛教。过去,西双版纳的成年男子几乎都要过一段僧侣生活,识字念经,然后还俗回家,有的修身为僧。佛教对傣族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都有明显的影响。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裤,冷天披毛毯,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过去曾有文身的习俗。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统裙。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傣族妇女大体相同,但也有一些地区性的特点。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德宏地区主要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则爱吃糯米。喜欢饮酒,好食酸辣,爱吃鱼虾等水产,普遍有嚼槟榔的习惯。村寨大多建于平坦近水的地方,翠竹掩映,溪流环绕。傣族住“干栏”房,分上、下两层。德宏地区傣族多住平房,土墙茅顶,呈四合院。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一带傣族的竹楼别具风格。傣族有自己的历法,纪元始于公元638年;有关于傣族历史的文献记载,还有内容丰富多采的诗歌、传说、故事等文学作品。傣族人民能歌善舞。“赞哈”(民间歌手)的演唱是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舞蹈中的孔雀舞伴以象脚鼓和铓锣,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雕刻和绘画精美典雅,椰林深处的竹楼、寺塔和飞架于江河之上的竹桥,显出其别具一格的建筑格调。傣族人民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关门节约在夏历六月中旬,开门节约在九月中旬。其间的这三个月内,为一年中宗教活动(如礼佛、听佛爷讲经等)最多的时期。开门节后,才恢复节日前的正常生活。泼水节在傣历新年举行,约在夏历清明后10日,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是傣族人民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泼水节之日,傣族人民要举行泼水、赛龙舟、放高升(孔明灯)等活动,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希望把过去一年中的疾病和灾难都送走。 傣族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和德宏、耿马、孟连等地。人口839797人(1982年)。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拼音文字,20世纪50年代经改革后使用。源于古代掸人。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水利灌溉先进。信奉小乘佛教。男子着无领对襟小袖短衫,下穿长裤,冷天披毛毯,用白布和青布包头,并有文身习惯。妇女穿窄袖短衣和统裙。以大米为主食,喜饮酒,食酸辣,嚼槟榔。节日多与宗教有关,尤以傣历新年泼水节最为盛大。1949年以前,处于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实行民族自治,1953年建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后又先后成立4个和其他民族联合的自治县。工农业生产逐年增长,西双版纳橡胶闻名于世。文教卫生事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四川现有5556人(1990年)。分布在会理、盐边县和攀枝花市郊,与汉、彝、傈僳等族杂居。汉代称其先民为 “掸”,唐代称 “金齿”、“银齿”,明、清称 “僰夷” 或“摆夷”。明洪武年间,云南景东傣族土司奉调来建昌 (今西昌)参与平息元降将月鲁贴木儿的叛乱。事平,改兵为民. 婚娶耕种,在盐边、米易、会理等地成为长官司、土千户、土百户。以后均有不同原因迁徙而来者。1935年红军长征过金沙江皎平渡,傣族船工划船支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进入封建地主制社会,但尚存领主制残余。傣语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族傣语支。有招赘的风俗。男婚女嫁时,相互泼水以示祝福。跳 “跌脚”舞。男、女穿对襟或斜襟大袖短衫,长裤,缠头。以农业为主。 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西双版纳、耿马、孟连的河谷平坝等地区。839,797人 (1982年)。操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2种傣文。用各种傣文保存的文化典籍丰富多采,有本族的数学、天文、历法、医药。绘画、舞蹈、建筑艺术别具一格。多信奉小乘佛教。行一夫一妻制,具有等级内婚特点。解放前大部分地区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发展阶段,部分地区发展为地主经济。解放后,建立了1个自治州,与景颇族及佤、拉祜、哈尼、彝等族先后建立了1个联合自治州和4个自治县。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近年发展橡胶等亚热带经济作物。现在地方工业发展较快。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傣泐”、“傣那”、“傣绷”、“傣雅”等。史称“滇越”、“掸”、“僚”、“鸠僚”、“金齿”、“银齿”、“黑齿”、“茫蛮”、“白衣”、“百夷”、“白夷”、“伯夷”、“摆夷”等。根据各支系的文化特点,附近的汉族又将其分称为“旱傣”、“水傣”和“花腰傣”。新中国成立以后,统一定此名。人口1025128人。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佤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等地。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傣泐和傣那两种方言。傣文有四种不同形式的文字,即傣泐文、傣那文、傣绷文和傣端文,都从印度字母演化而来,与泰文、缅文、柬埔寨文和老挝文同属一个体系。经济以农业为主,水稻是传统农作物,西双版纳和德宏素有“滇南谷仓”的美誉。这里还生长着许多热带、亚热带作物和珍贵药材。喜食糯米和酸辣食物,喜饮酒,并有嚼槟榔的习惯。服饰各支系不尽相同,男子多着无领对襟或大襟短褂,下着长裤,冷天披毛毡,用白布或青布包头,过去还有文身的习俗。妇女多着窄袖短衣和长筒裙。住房大多建于平坝近水之处,翠竹掩映,溪流环绕,其中以两层的干栏式建筑居多,也有的是土墙茅顶的平房。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农村中佛寺很多。在西双版纳,过去未成年男子几乎都要入寺过一段僧侣生活,识字念经,然后还俗。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也多与宗教活动有关。 傣族自称“傣”,按分布地区又有“傣仂”、“傣哪”、“傣雅”、“傣绷”、“傣端”等自称。旧称“摆夷”、“摆彝”。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西双版纳、耿马、孟连的河谷平坝地区,其他分布在省内新平、元江、景东、景谷、普洱等三十多个县市。839,797人(1982年)。其先民汉晋时称“滇越”、“掸”或“擅”,唐宋时称“金齿”、“银齿”、“茫蛮”、“白衣”等,元明时称“白衣”、“百夷”,清以后称“摆夷”或“摆衣”。唐宋时属南诏、大理国管辖,元明时属云南行省,实行土司制度,建彻(车)里军民总管府(后为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及金齿宣抚司等政权机构。清代袭明旧制,并在内地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委派流官统治。国民党时期在边疆置县和设治局。人民受多重压迫,历史上曾多次举行起义,近百年多次反击帝国主义入侵。解放前,内地和杂居区较早产生封建地主经济,西双版纳等边疆地区还保留较完整的封建领主经济。操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原有傣仂、傣哪、傣绷、金平四种,来源于梵文字母的拼音文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过改进,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用各种傣文保存的文化典籍丰富,有本族的数学、天文、历法、医药。绘画、舞蹈、建筑艺术别具一格。多信奉小乘佛教,但保存原始鬼神崇拜残余。行一夫一妻制,具有等级内婚特点。边疆地区住“干栏”式竹楼。男子有文身习俗。妇女着紧腰窄袖短衫,下着统裙。主食多糯米,喜酸辣及烘烤水产品,嚼槟榔。解放后,通过一系列社会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建立了一个自治州,与景颇族及佤、拉祜、哈尼、彝等族先后建立了一个联合自治州和四个自治县。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近年来发展橡胶等亚热带经济作物。现在地方工业迅速发展,农业耕作技术得到改进,公路交通网遍及各地,并办起了民族中学、民族师范、卫生学校、农技学校等多所,培养出了一批本民族大、中专学生,社会面貌已发生根本变化。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2自治州和耿马、孟边2自治县。云南省的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7县也有分布。人口为1158989人(2000),其中男578938人,女580051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100人,大学本科2509人,大学专科7641人,中专25636人,高中27244人,初中186773人,小学604129人,扫盲班62360人,未上过学140700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61903人,采掘业157人,制造业1201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53人,建筑业169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27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531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1877人,金融、保险业183人,房地产业24人,社会服务业594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326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141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30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139人,其他行业57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439,专业技术人员2046,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792,商业、服务业人员2605,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61836,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1781,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13人。傣族有自己本民族语言文字。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德宏、西双版纳、金平3种方言,文字来源于梵文字母的拼音文字,分傣仂、傣那、傣绷、金平4种,1954年作了适当的改革,现通行德宏和西双版纳2种傣文。傣族的节日主要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3大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