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傩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傩戏少数民族、汉族古老剧种。源于古代驱邪酬神的傩舞、傩仪。傩舞(仪)产生年代可上溯商周以至更早。至宋代转化为傩戏,元明后进一步发展。文天祥在《衡州上元记》中云:“岁正月十五……州民为百戏之舞,击鼓吹笛。斑斓而前,或蒙倛马(“倛”即面具),当是时,舞者如傩之奔狂之呼”。后传入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流传至今。全国有土家、苗、布依、侗、彝、汉等十多个民族有傩戏,计20余种。各地称谓各异,有“傩愿戏”、“端公戏”、“师道戏”、“神戏”、“脸壳戏”、“傩堂戏”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