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儿女英雄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儿女英雄传长篇小说。全称《儿女英雄传评话》。又名《金玉缘》、《侠女奇缘》。清末文康撰。原书五十三回,今存四十一回。约成书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以后。康,姓费莫氏,字铁仙,一字悔庵,自署燕北闲人,满族镶红旗人,大学士勒宝次孙。历官理藩院员外郎、安徽徽州知府,后授驻藏大臣,以病未赴任。能诗文,晚年以著述自娱。书叙安骥和侠女十三妹(何玉凤)、张金凤的婚姻故事,对当时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及官吏贪赃枉法等有所揭露,然基本思想倾向是宣扬封建道德。作者把“儿女”和“英雄”强揉在一起,把“忠孝节义”作为“儿女英雄”的标准,使“儿女真情”、“英雄至性”、“忠孝节义”合而为一。书中人物安骥、何玉凤、张金凤等都是“忠孝节义”概念化身,被写成既有“儿女之情”,又有“英雄至性”的“人中龙凤”。由于他们恪守封建道德,忠于封建统治,作出一番“儿女英雄”事业,结果安骥功成名就,位极人臣,金玉姊妹亦各生一子,子贵孙荣。表现出庸俗的封建理想。全书以纯熟北京口语写成,前半部十三妹形象刻画亦较生动,颇具侠义精神,较有艺术成就。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海书局石印本、一九三五年文艺出版社铅印本。解放后有广西、西湖、上海等出版社铅印本。 329 儿女英雄传近代长篇小说,文康(字铁仙,满洲镶红旗人) 撰,初署 “燕北闲人”。又名 《侠女奇缘》,共40回(连首回缘起,有41回),叙公子安骥与侠女何玉凤、民女张金凤结缘成婚之事,多寓封建说教,结构也不够严密,但能运用流畅的北京话演述故事,曾风行一时。 《儿女英雄传》ernu yingxiong zhuan近代小说。作者文康,字铁仙,亦名燕北闲人,满族官僚。晚年家道中落,写成此书,试图以此书诱导八旗子弟重新振作,使清朝统治长存。小说初名《金玉缘》,原有53回,今残存40回。约成书于1849年以后。1878年出版。小说写侠女何玉凤更名十三妹为父报仇,偶遇为救父奔走的安骥遇难。玉凤救其脱险,又助其与张金凤成婚。后安父遇救,玉凤的仇人也被朝廷诛杀,玉凤嫁与安骥。安骥位极人臣,金凤、玉凤和睦相处。小说描绘了一个五伦兼备的理想封建家庭,宣扬封建道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清代官场的黑暗。十三妹的形象前半部比较鲜明,后半部分失之矫揉造作。小说采取评话形式,用北京口语写成,流畅活泼,在小说史上有一定影响。 《儿女英雄传》Ernuyingxiongzhuan近代长篇小说。初名《金玉缘》,亦名《儿女英雄传评话》。原书五十三回,今存四十一回。清文康撰(署燕北闲人)。文康,姓费莫、字铁仙,满族镶红旗人,大学士勒保次孙。《儿女英雄传》一书写侠女十三妹(即何玉凤)扶困挤危,于图财害命之徒手中救出公子安骥与村女张金凤,并从中作伐,使二人结为夫妇。后十三妹亦嫁与安骥,故名《金玉缘》。婚后,金凤、玉凤和睦相处,安骥亦位极人臣,家中子贵孙荣。《儿女英雄传》是作者根据封建伦理道德而敷演成的一部“儿女英雄”传记,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制度寄予的幻想。作者在书中极力宣扬名教纲常、荣华富贵和一夫多妻等思想。作者创作此书的目的,是欲反《西游》等书的“怪力乱神”而正之,并欲以作品中的人物与《水浒》中的英雄好汉、《红楼梦》中的宝玉、黛玉等封建阶级的叛逆人物相抗衡,以维护封建礼教,他认为《水浒传》起义英雄“好勇斗狠”、《红楼梦》“谈空谈色,半是宣淫”。他提出的“儿女英雄”的标准是,英雄与儿女不可分,忠臣孝子才是英雄。《儿女英雄传》采取评话形式,语言活泼生动。但作者追求琐屑细节描写,小说结构冗长、松散,书中充斥着封建说教,亦掺杂了不少庸俗无聊的内容。因《儿女英雄传》原书残缺不全,后有人续作三十二回。《儿女英雄传》现存最早刻本为清光绪四年(1878)北京聚珍堂活字本。此后翻刻甚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亦出版多种。 儿女英雄传长篇小说。清文康作。原书五十三回,今存四十一回。写何玉凤为报父仇,改名十三妹,出没市井,偶救安骥、张金凤,使二人结为夫妇,后玉凤也嫁安骥,合家荣华富贵。作者在首回宣称此书为“点缀太平盛世”之作。结构冗长松散,语言则颇生动流畅。原书未完,后有人续作三十二回。有通俗文艺出版社1955年金受申节编本。 儿女英雄传近代小说。即《儿女英雄传评话》,又名《金玉缘》、《侠女奇缘》,署燕北闲人著,即清代文康作。原书为53回,现行本为40回。小说男主人公安骥因父亲遭奸臣陷害,带银钱独自前去千里救父,路过能仁寺夜宿遇难,被侠女十三妹相救,同时被救的还有村女张金凤。于是,十三妹做媒,使安骥与张金凤结成姻缘。十三妹曾叫何玉凤,其父为权臣所害,玉凤避居他乡,流落江湖,并伺机报仇。安父得救后,安骥寻找到何玉凤,告诉她其仇人已死。玉凤也嫁给了他。安骥发奋读书做了高官,玉凤一改往日侠义面目,既善于理家,又热衷功名。小说完美告终。作品着重宣扬封建伦理纲常和求富贵荣华的思想。作者文康晚年诸子不孝,家道中落,著此书自遣的同时,力图通过它劝导八旗子弟重新振作,延续清朝统治。 儿女英雄传书名。清文康作。长篇小说。原书五十三回,今存四十一回。叙写安骥和何玉凤、张金凤的姻缘故事,宣扬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道德。以安骥一生发迹的经历,寄托作者改良政治的幻想。其中某些章节,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貌和科举制度的流弊。 儿女英雄传四十一回。署“燕北闲人著”,今已知作者为晚清文康。文康(1798—1872)是满族镶红旗人,姓费莫,字铁仙,号晋三,出身于显贵世家,自己也做过几任官,晚年家道中落,“块处一室,笔墨之外无长物”,著此书以悼记逝去的盛世,希冀家业振兴。该书为长篇小说,原书五十三回,今存四十一回,又名《侠女奇缘》。叙何玉凤 (侠女十三妹)、张金凤二女与秀才安骥(龙媒)历尽周折结为金玉良缘的故事。作者立足于封建正统观念而宣传“忠孝节义”的创作主旨比较鲜明,安骥是他这种理想的化身,因其恪守名教正道,历难不改,最后终于位极人臣,夫贵妻荣,心愿皆遂。虽然作者正面颂扬清王朝的太平盛世,“人间尧舜在上,仁风化雨所被”,但客观上也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腐朽。小说中让读者实际看到的是官吏的贪赃枉法、相互倾轧和道德败坏,安骥和十三妹何玉凤的父亲都是在这个污浊的官场中被赃官陷害的。受当时流行的武侠小说影响,该书安排了一个武艺超群、嫉恶如仇、刚毅豪爽的侠女十三妹形象,赖她的帮助,安骥才得以保全性命,最后中榜登第。实际上十三妹的侠女光彩已盖过了理想人物安骥。张金凤、安学海、邓九公、张太太等人物也分别有其鲜明个性。但后半部分十三妹成了一个安于妇道的贤妻,唯以激劝丈夫安骥苦读求功名为自己价值实现,则又使其性格前后分裂,流于俗套。该书用北京口语写作,流畅生动,诙谐风趣,描绘人物尤显生动。情节则较松散,安学海的大段陈腐说教和作者的议论也显枯燥无味。在晚清小说史上,该书有一定地位。现存最早版本为光绪四年(1878)北京聚珍堂活字本。另有光绪六年 (1880)“还读我书室主人”评点本,光绪十四年(1888)上海蜚英馆石印本。光绪二十四年 (1898)上海苏报馆铅印本,题 《侠女奇缘》。三四十年代上海有排印本多种。今本有198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重印本,题《侠女奇缘》;西湖书社1981年、上海书店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齐鲁书社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亦出版此书,均题 《儿女英雄传》。 儿女英雄传又名 《日 下新书》、《正法眼藏五十三参》,清文康撰。四十一回,长篇小说。写侠女何玉凤为父报仇,历尽艰险,结识正黄旗汉军安骥及张金凤。金凤、玉凤先后嫁与安骥。终大仇得报,美满团圆。宣扬名教纲常、荣华富贵等思想,可见满族思想、意识发展、变化之一斑。有道光刊本及各种坊间本、排印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