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元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90 元史

断代史史书。210卷,本纪47、志58、表8、列传97,明代宋濂等奉敕撰。记载元太祖之立(1206) 迄顺帝之卒 (1370),14帝,165年史事。《元史》前后修撰两次。洪武二年(1369)宋濂王祎等奉诏修元史,八月告成。因顺帝朝史料未备,洪武三年二月至七月,再次开局,修完全书。该书依据元实录和虞集、赵世延等《经世大典》为蓝本,吸收文集、碑传和采访所得,修撰而成,前后费时不到一年,编次多有疏漏舛误之处,因其成书早,保存史料较多。后人修元史成绩较著者,魏源《元史新编》、屠寄《蒙兀儿史记》和柯劭忞《新元史》 等。

元史

纪传体元史。二十四史之一。二百一十卷。明宋濂、王祎等奉敕纂修。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早年从学于闻人梦吉、吴莱等。元末应朱元璋召,任江南儒学提举,改起居注。入明后,历官翰林院学士、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学士承旨知制诰等。晚年致仕家居,以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受株连,举家谪徙茂州(今四川茂汶),卒于途中。有《宋学士文集》。王祎(1323—1374),字子充。义乌(今属浙江)人。元末被朱元璋召为中书省掾史,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二月,诏修《元史》,与宋濂同任总裁。史局以中书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赵埙等十六人为纂修。至八月,修成元宁宗以前纪、传、志、表一百六十一卷。因顺帝时无实录可徵,复命欧阳佑等至北平(今北京)采集有关史料。三年二月,重开史局,仍以宋、王二人为总裁,纂修除赵埙外,另召朱右等十四人。同年七月,修成顺帝一朝纪、传、志、表五十三卷,与前次所修,略加归并为此书。
《元史》凡本纪四十七卷,天文、五行、历、地理、河渠、礼乐、祭祀、舆服、选举、百官、食货、兵、刑法十三志五十八卷,后妃、宗室世系、诸王、诸公主、三公、宰相六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较系统记载了元朝兴废之迹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情况,保存了大量原始材料。本纪主要依据元修的《十三朝实录》,篇幅占全书四分之一。志书部分大量抄录元文宗时官修政书《皇朝经世大典》,如《百官志》、《三公表》、《宰相表》等取自该书的“治典”,《食货志》多取自“赋典”,礼乐、舆服、历、选举诸志取自“礼典”,《刑法志》取自“宪典”等,内容翔实可贵。其中天文、历二志系据元朝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的《授时历》等编成,反映了当时在天文学方面取得的高度科学成就;《地理志》多本自《大元大一统志》,记载了元代辽阔而复杂的地理疆域和行省建置;《河渠志》分河流水道将南北运河、沟渠、堤堰、海塘、黄河等水利情况,作了较有条理的叙述。此外,《祭祀志》附述“国俗旧礼”(蒙古风俗礼仪),《食货志》述海运、岁赐等,皆颇有时代特色。此书所据史料,绝大部分已亡佚,其价值更非他书可替代。
《元史》编纂体例颇注重吸收前代正史之长。《凡例》规定,本纪仿两汉史,“事实与言辞并载”,录有不少诏令奏议,世祖朝以后,大多较充实;志书仿《宋史》,叙述各事采取“条分件列”,眉目比较清楚,阅读方便;表仿辽、金二史,列传多以类相从。但在具体编写过程中,由于仓促成事(前后两次开局修纂,费时不到一年),其中不免纰漏累累。内容上由于未利用蒙文《蒙古秘史》(明汉译作《元朝秘史》)等重要资料,对蒙古初兴、蒙古军西征和西北四大宗藩汗国事,均甚疏略。列传阙漏亦多,尤其是蒙古、色目人立传太少,如蒙古开国“四杰”之一赤老温、“四先锋”之一哲别、世祖时名相和礼霍孙等皆无传。编次上抄撮案牍痕迹明显,列传中甚至出现一人两传之误,如卷一二一速不台、卷一二二雪不台,实为一人;卷一三一完者都、卷一三三完者都拔都亦属重复。至于人、地译名不一,史文重复,史实错乱,更是多不胜举。为此引起了许多学者不满。明洪武中,书方修成,即遭人指责,朱右和解缙还分别作《元史补遗》和《元史正误》进行修正,以后又有胡粹中的《元史续编》为之续补。入清后,顾炎武、朱彝尊、钱大昕等亦纷起批评,研治《元史》者前后不绝。在考订史实方面,代表作有钱大昕《元史考异》和汪辉祖《元史本证》。钱书着重考订《元史》所涉年代、官制、地理、蒙古氏族和世系等。汪书分证误、证遗、证名三部分、专以《元史》纪、传、志、表的记载相互参证比勘,指出和纠正其中之误,论证十分有力。改编《元史》者有邵远平《元史类编》、钱大昕《元史稿》(仅有《氏族表》、《艺文志》传世)、魏源《元史新编》、曾廉《元书》、屠寄《蒙兀儿史记》、柯劭忞《新元史》等。
最早有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刻本,其后有嘉靖时南监本、万历时北监本、清乾隆时殿本和道光刻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据九十九卷残洪武本和南监本配为百衲本影印出版,1976年中华书局复据此参校他本,标点出版,是为今日的通行本。

《元史》Yuanshi

是明宋濂等修撰的纪传体元代史书。宋濂(1310—1381)字景濂,浦江(今浙江)人。明初任江南儒学提举,后迁起居注,曾两次受命为总裁,修撰《元史》。《元史》共210卷: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记述了自元太祖铁木真被尊成吉思汗(1206),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共168年的历史。明朝开国伊始,太祖朱元璋为了总结元朝统治的经验,于洪武元年(1368)下诏修《元史》,宋濂、王祎出任总裁官,当年八月修成。但这次修史由于材料缺乏,暂缺元顺帝一朝的历史。于是朱元璋又派员到北平、山东等地搜集史料。洪武三年(1370)二月重开史馆,到七月间续成《元史》全书。《元史》保存了系统、丰富的历史材料,是我们研究元代历史的基本文献。《元史》大量取材于元代官修的十三朝实录,同时朱元璋指示要“据事直书,具文见意,使其善恶自见。”大批真实可靠的原始史料得以保存下来。《元史》最可贵的部分是它的志。这些志所依据的底本,像虞集主修的《经世大典》、郭守敬著的《授时历》、岳铉的《大一统志》等等,本身史料价值就很高,志中收录的宝贵材料,反映了元代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它的缺陷在于,全书史料来源还不够丰富,因而遗漏了许多重要的史料。中华书局点校本《元史》为读者扫除了不少障碍,是目前较为方便的版本。

元史

纪传体正史。明宋濂等撰。全书二百一十卷,有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本书主要取材元实录及元虞集主修《经世大典》、《元朝名臣事略》等,保留了较多的原始资料。但因成书仓促,未加详考,编次混乱芜杂,错讹颇多,列传中有名而无史实者,有重大人物未列传者,有一人二传者,地名、人名错讹更多。后人曾改作,清魏源《元史新编》、屠寄《蒙兀儿史记》、柯劭忞《新元史》等均对此有所补充。

元史

书名。明代官修,以李善长为监修,先后参与者30余人。210卷。本书初刊于洪武三年(1370)。后有明南、北监本,清殿本、百纳本及1976年中华书局点校本。纪传体史书。记铁木真称成吉思汗至元顺帝北亡(1206—1368)160年间蒙古帝国和元朝历史。为研究元史的基本史料之一。其中涉关东地理、民族、风俗,记事者颇多,如记元初军民万户府,以及开元、肇洲、拉林、水达达路等地所居各民族情况等。

元史

二一○卷。纪录元朝太祖至顺帝十四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宋濂 (1310—1381)、王祎 (1322—1373)主编。宋濂字景濂,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家。洪武九年(1376),除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他辅助朱元璋有功,与刘基、叶琛、章谥并称为“四先生”。著有《宋学士文集》。王祎字子充,义乌(今浙江义乌)人,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家。拜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著有 《王忠文公集》。因 《元史》成书仓促,且出于众人之手,纰漏甚多,历来为学者们所非议。他们对《元史》的批评主要是:抄袭旧文,失于剪裁;内容重复,史实疏舛。因此,魏源 《拟进呈 <元史新编> 表》认为《元史》“在诸史中,最为荒芜”。尽管《元史》存有上述缺点,但从史料的角度看,还是有很大的价值,因为《元史》的本纪部分,除顺帝一朝外,均是摘抄列朝实录而成,而元代实录今已亡佚。《元史》中志的部分,如《食货》、《选举》、《百官》、《兵》、《刑》等,主要采自元文宗时虞集主修的《经世大典》,该书详细记载了元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制等典章制度。可惜这部著作在明朝永乐年间即已散失,清初修《四库全书》时,已不可得见。只有少量内容零星地散见于《永乐大典》中,又因颠倒割裂,无法重编。这些不存或遗散的史料,幸赖《元史》将其内容保存下来。《元史》的列传,取材于元代官修的传记和元人的碑铭、墓志、行状、家传等。官修的传记已经不存,某些家传、墓志等也已不复存在。后人对这些人物的事迹只能通过《元史》才能了解。因此,列传部分也有不少值得重视的资料。前人指责《元史》成书草率,对原始资料多有摘抄,这是因为纂修者违反了封建史书的惯例,没有删去儒家学者认为不屑一提的史实。其实,反映元代一些重大社会内容的事件,恰恰因《元史》的这种编撰方法而被记载,保留下来。另外,作为史料来说,《元史》较多地保存了它所依据的原始资料的面貌,比经过大量加工润饰的正史更有价值。《元史》 于洪武三年(1370)冬刻成,这个最早的版本被称为洪武刻本。嘉靖时南京国子监用洪武旧版重刷,补刊了损坏的版页,为南监本。从万历二十四年 (1596)开始,北京国子监重刻《二十一史》,《元史》也在其中,为北监本。清代乾隆四年 (1739),武英殿又仿北监本重刻《元史》,称为殿本。乾隆四十六年 (1781),又重刊《元史》,并对书中译名进行了错误百出的妄改,是《元史》各种版本中最坏的一种。道光四年 (1824),又对《元史》作了进一步改动,重新刊刻,这是道光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百衲本《元史》,是以99卷残洪武本和南监本合配影印的,在各本中最接近洪武本的原貌,但其中有描修的错误。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 《元史》的标点校勘本,以百衲本为底本,校对了北京图书馆藏原书、北京大学图书馆藏144卷残洪武本及其他版本,并参考前人成果,从而使许多史文的讹误倒脱得以校正,是目前最好的本子。《元史》书成后,曾有朱右作《元史拾遗》,解缙作《元史正误》,可惜今已不传。之后不断有人重修《元史》。先后成书的有明代胡粹中的《元史续编》,清代邵远平的《元史类编》,魏源的《元史新编》,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曾廉的《元书》,民国以后有屠寄的《蒙兀儿史记》,柯绍忞的《新元史》等,但都不能取代 《元史》的地位。

《元史》

记载元朝史事的纪传体史书。1368年,朱元璋令宋濂、王祎为主编,另16人为纂修编写元史,只用188d便修成159卷。1370年,又用143d修了53卷。然后两书合并为210卷,全部工作用时仅331d。此书共有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1370年刻印成书。全书记载了以蒙古族兴起到元朝灭亡的历史。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