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元次山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元次山集诗文集。唐人元结(719—772)撰。十卷。结字次山,号漫郎、聱叟,原为鲜卑人,世居太原,后迁鲁山(今属河南),遂为鲁山人。天宝进士。后值安史之乱,结率乡人避难江南,居猗玗洞(在今湖北大冶),因号猗玗子。以平乱有功封监察御史,进水部员外郎。后为道州刺史,有政绩。因权臣嫉妒,辞归。著《元子》十卷、《元次山文编》十卷、《猗玗子》一卷,均不传。此编系明人辑成,郭勋编,湛若水校。后孙毓修辑补一卷。清人黄乂刻十二卷。收元结诗、赋、铭、箴及散文。其中以短小精悍、笔锋犀利的杂文引人注目。多抨击腐朽政治,暴露黑暗现实,反映生民疾苦。元氏为唐代古文运动之前驱,对白居易有明显影响。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正德郭氏刊本。今人孙望以明本为底本,参校他本,新编《元次山集》十卷。集后有诸家评论及事迹简谱等附录五则,一九六○年中华书局出版。 《元次山集》孙望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 元次山集(唐) 元结撰。元结 (719—772),字次山,自号元子、漫叟等。河南鲁山人。天宝十三载 (754)进士。其人志行高洁,性不谐俗,常怀闵时忧国之心,所至皆有惠政。为文笔力雄健,倡导古仆诗风,实开唐代古文运动之先河。广德元年 (763) 至大历三年 (768) 两度出任道州刺史。永泰元年 (765) 一度被权贵所排,隐居祁阳浯溪。治道期间,极力医治劫后创伤,秦免赋役,安抚流亡,使人丁生产逐步得以恢复。又爱其山水,于人文景观、名胜古迹,多有建树。其居留湖南六七年中,著有大量反映民间疾苦、论述治道政事、讴歌秀丽风光之诗文。其中诗歌《舂陵行》、《赋退示官吏》、《欸乃曲》等及《奏免科率状》、《道州刺史厅壁记》、《九疑山图记》、《浯溪铭》、《舜祠状》诸文,均为传世名篇。其自编集《文编》10卷,亦是大历二年 (767) 仲冬完稿于道州。《元次山集》,有《四库全书》本与 《四部丛刊》本。而《全唐诗》与《全唐文》分别收录其诗文,编排更为合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