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先天性心脏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CHD),是胚胎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造成的畸形疾病,有几十种类型,占主要出生缺陷的1/3—1/4。它是婴幼儿期常见的先天畸形,也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许多心脏畸形在出生时不易发现,常常是患儿长到几个月甚至几岁,循环血流加大,缺损心脏影响了心功能,才做出诊断。据报道,生后一周诊断出的CHD只占46%,生后一年达88.3%,4岁时几乎全部的病例(98.8%)均被诊出。国外对活产儿监测随访一年时,CHD患病率在2.4‰—3.7‰,随追踪时间的延长至学龄或13岁,CHD患病率在6.6‰—8.8‰。8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了普查和抽样调查,除青海高原地区外,国内部分地区儿童CHD患病率在1.6‰—3‰。在各种心脏畸形中,室间隔缺损最常见,占30%,其次为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房间隔缺损、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瓣狭窄、法乐氏四联症和大动脉转位及心内膜垫缺损等。临床症状依患者的年龄、病损的性质、部位、严重程度而异。主要症状有呼吸困难、发绀、心律失常、心绞痛、晕厥等。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心导管,心造影等进行诊断。CHD的病因十分复杂,母亲孕初3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流感病毒所生的婴儿发生CHD的危险明显增加。患有糖尿病的母亲所生婴儿先天畸形,包括心血管畸形的患病率较高。研究报道,糖尿病母亲的786名出生儿中2.54%有心脏畸形,对426名胰导素依赖型糖尿病母亲的出生儿追踪至少一年后,发现19例CHD(4%),比按一般人群预期的CHD患病数高5倍。80年代在青海省进行的两次普查发现,高原地区CHD患病率(8.8‰和13.7‰)明显高于平原地区,而且随海拔高度的增加,CHD患病率逐渐增高,提示缺氧与CHD可能有关联;母亲孕初期服用抗惊厥药如巴比妥和苯妥英钠一类药物,人工合成的性激素、锂制剂、反应停、抗呕吐药Bendectin以及母亲酗洒等均有报道可以增加CHD的发病危险;安定、利眠宁、眠尔通、水杨酸类、抗生素类药物以及母亲孕期职业接触某些有害物质,与CHD的发生可能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 先天性心脏病xiantianxing xinzangbing简称先心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障碍所致的畸形。在小儿先天性畸形中占首位,其发病率约占活产新生儿的7~8‰,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严重和复杂畸形的患儿多于生后数周或数月死亡,因此复杂的先心病在年长儿中已较少见。过去大多认为先心病难以治疗,但近20多年来,由于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心导管、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术的应用以及在低温麻醉和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的开展,使多数先心病人,经过积极治疗,可以得到健康的发育成长,不少类型先心病经手术得到根治,使其预后较前大为乐观。病因:影响胎儿心血管发育的因素很多。主要分为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两类。遗传因素,如染色体易位与畸变。环境因素包括有宫内感染(常见为风疹、流感、腮腺炎病毒等);妊娠期间接触大剂量射线;服用一些药物;患有代谢性疾病以及孕母患有可引起胎儿缺氧的慢性疾病等。所以,为防止先心病的发生,应作好孕期保健;尤其孕早期保健。症状:先天性心脏病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先天性心脏病由于胎儿时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或者胎儿时期血液循环特有的孔道在生后未闭而形成的先天性畸形。常见的有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大动脉转位、动脉导管未闭等畸形。其发病原因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宫内感染、孕妇接受大量放射线、应用某些药物、患某些疾病等)有关,以手术治疗为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