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光电效应 |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
释义 | 光电效应guangdian xiaoying金属及其化合物在光的照射下释放出电子的现象。这个现象是德国物理学家赫兹(H.R.Hertz)于1887年首先发现的。1888年俄国物理学家斯托列托夫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了光电效应。图中S为一个抽成真空的玻璃容器,阴极K为一块金属或金属氧化物乎板,A为阳极,C为一石英小窗,G是检流计,E是电池组。当极扳受到一定强度的单色光照射时,检流汁显示有电流通过,若将K板与电源正极相连,A板与电源负极相连,检流计中则无电流通过,可见被照射的金属极板放出的是电子,称作光电子。这些光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不断地由A板向A板流动形成电流,这种电流叫做光电流。 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如卜:❶阴极(发射光电子的金属材料)发射的光电子数(即光电流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❷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入射光的频率越高,光电子的初动能越大。 ❸仅当照射物体的光频率大于(或等于)某个确定值时,物体才能发出光电子,这个频率v0叫做极限频率(或叫做截止频率),相应的波长λ0叫做红限波长。不同物质的极限频率v0和相应的红限波长λ0是不同的(见下表)。 ❹产生光电流的过程非常快,一般不超过10-9秒,停止用光照射,光电流就立即消逝,这表明光电效应是瞬时的。光电效应的规律用光的波动说无法圓满解释。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假设后,这现象才得到满意解释。 光也可以入射到物体内部,例如晶体內部。这时在光照射下释放出的电子仍留在物体内部,它使物体导电性增加,这种光电效应叫做内光电效应。通常所说的光电效应是指电子逸出的现象,也叫做外光电效应。 利用光电效应制作的光电管能灵敏迅速地把光讯号转变为电讯号。在电视、有声电影、自动控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下表给出了几种金属的红限
光电效应物质(主要是金属)受光照射释放电子的现象。发射电子的数目依赖于光的强度,电子的速度则依赖于光的频率。爱因斯坦引入光是光子流的概念才圆满地说明了这一现象,从而发现了光不仅具有波动性,而且具有粒子性。 |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