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全唐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全唐诗

诗总集。清彭定求等编。九百卷。定求有《南畇全集》已著录。明人胡震亨编《唐音统签》一千三百三十三卷, 清初季振宜编《唐诗》七百十七卷,采集唐人别集,搜求遗佚,成为包含较广之唐诗总集。此书以胡、季二书为底本,校补而成。纂修始于康熙四十四年三月,成书于四十五年(1706)十月。共收唐诗及五代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并附唐五代词。计收作者二千二百余人。全书以人系诗,按时代先后排列,不分初、盛、中、晚唐, 每一作家系以小传,诗作按体排列。此书为断代诗总集中辉煌巨帙,有重要价值。胡、季二人系鉴赏名家,校勘颇精,故此书对研究唐代诗人作品极有参考价值。缺点在有误收、漏收及重出,小传有误, 编次有不当处, 引书删去出处。一九六○年,中华书局据扬州书局本校点重印,十二册,每册各有目录, 全书之后附作者索引。今人王重民辑《补全唐诗》,收诗人五十人,诗一百又四首;又集《敦煌唐人诗集残卷》。今人孙望又辑《全唐诗补逸》二十一卷,童养年辑《全唐诗续补遗》。一九八二年,中华书局汇为一书出版,题《全唐诗外编》。

301 全唐诗

唐诗总集。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开始收辑,翌年成书。彭定求、沈三曾等10人奉敕编校,由曹寅负责刊刻事宜。此书凡900卷,目录12卷,共计收诗48900余首,作者2200余人,是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初季振宜《唐诗》的基础上,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所载,拾遗补缺,包罗了唐五代的诗歌。搜集之宏富,史无前例。诗人均按时代先后排列,并系小传,附隋唐五代词。间有校注,考订字句异同及篇章互见情况。其中误收、漏收、重出、讹误之处不少。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了 《全唐诗外编》,收诗近2000首。

《全唐诗》quantangshi

唐诗总集。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至四十五年十月,由彭定求等10人奉敕编校。共900卷,目录12卷,收诗48900余首,作者2200余人。以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初季振宜《唐诗》两书为基础,旁采博收,拾遗补缺,网罗唐五代的诗歌,包括已结集者及散佚者而成。此书以帝王后妃作品列于首;其次为乐章、乐府;接着是历朝作者,按时代前后排列,并系小传;最后是联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鬼、怪、梦、谐谑、判、歌、谶记、语、谚谜、谣、酒令、占辞、蒙求,而以补遗、词缀于末。其中不但囊括了唐代著名诗人的集子,而且广泛搜集了一般作家及各类人物的作品,全面反映了唐诗的繁荣景象,是研究唐诗的重要参考书。
《全唐诗》在编辑过程中,也曾做过一些考订字句异同及篇章互见情况的校注工作,并订正过一些所收材料的错误。由于编纂时材料条件等限制,以及旧时代大型官修书难免谬误的通病,此书也存在漏收、误收以及小传疏舛、篇章复出、作者张冠李戴、诗题和小注错误等问题。但瑕不掩瑜,它仍不失为一部资料丰富和比较完整的唐诗总集。
最早有康熙四十六年(1707)扬州诗局本,120册。今通行1960年中华书局的排印本。它以扬州诗局本为底本,加以断句,改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并附有作者索引和日本上毛河世宁辑《全唐诗逸》3卷。中华书局《全唐诗外编》,王重民《补全唐诗拾遗》(见《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4辑),可供参考。

全唐诗

唐诗总集。九百卷,目录十二卷。清彭定求等十人奉敕编。成书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至四十五年(1706)十月,由曹寅负责刊刻。
《全唐诗》共收唐诗人两千两百余家,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以帝王后妃作品列于首,次为乐章、乐府,次为历朝诗人,大致按时序编排,并附作者小传,再次为联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鬼、怪、梦、谐谑、判、歌、谶记、语、谚谜、谣、酒令、占辞、蒙求,末则缀以补遗、词。编者以明胡震亨《唐音统签》、清季振宜《唐诗》为基础,旁搜残碑断碣、稗史野书,网罗辑佚,再全部收集了唐代著名诗人的集子,总其成而为此书,可以说全面反映了唐诗的面貌和成就。
《全唐诗》不仅搜罗宏富,而且经过认真考订,改正了一些材料错误。举凡字句之异同、篇章之互见、根据诸本,一一校注;并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如《册府元龟》所载唐高祖赐秦王诗,则考订其伪托。又旧以六朝人误作唐人者,如陈昭仪沈氏、卫敬瑜妻之类;以六朝人讹其姓名误为唐人者,如杨慎即陈阳慎、沈烟即陈沈炯之类;以六朝诗误入唐诗者,如吴均妾《安所居》、刘孝胜《武陵深行》误作曹邺,薛道衡《昔昔盐》误作刘长卿之类;唐诗之误以诗题为姓名者,如上官仪《高密公主挽词》作高密诗,王维《慕容承携素馔见过》诗作慕容承诗之类,亦并厘正。”但此书仍多有谬误,如漏收、误收诗作,小传错舛,篇章重出互见,作者张冠李戴,诗题和小注错误等等。尽管如此,《全唐诗》还是不失为一部最为完整的唐诗总集。
有康熙四十六年(1707)扬州诗局本、光绪十三年(1887)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中华书局以扬州诗局本为底本,断句并加校正,于1960年排印出版,书后附有作者索引,及日本上毛河世宁《全唐诗逸》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据康熙扬州书局本剪贴影印,亦附日本上毛河世宁《全唐诗逸》,并另编有《全唐诗索引》,同时铅排付印,以利读者。

《全唐诗》Quantangshi

清康熙间彭定求、杨中纳、曹寅等十人编纂。此书是在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统鉴》和清初季振宜的《唐诗》的基础上参以内府所藏其他文献增订汇编而成的。计收唐五代诗48 900余首,作者2 200余人,共九百卷,另有总目十二卷。内容序次方面,不按初盛、中、晚的传统分法,而以帝王置首,次后妃,次宗室诸王,公主宫嫔,接着是历朝作者。编排以时代为序,有正集的各自成卷,诗少不能成卷的或另编,或附入他人集内。每集之前,各有诗人小集。释道、外国、名媛、仙、鬼诗以及联句、断句也另编。郊庙乐章及乐府诗分载各集的汇编为一集。另附唐五代词。间有标注、考订字句异同以及篇章互见等情况。此书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开始编纂,曾于扬州天门寺专门设立全唐诗文局,由曹寅任校阅刊刻官。历时一年又八个月,于康熙四十六年(1706)十月成书。其优点:一是收罗宏富,史无前例;二是胡震亨、季振宜都属精鉴名家,他们对唐诗校勘用功甚深,以此为底本的 《全唐诗》所以有参考价值。其缺点也是明显的:❶有误收误漏;
❷作家、作品重出;
❸部分小传、小注舛误;
❹编次不当;
❺《唐音统鉴》引书出处大多删去。版本有扬州书局本、江宁重刻本和广州中箱本。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王全点校本, 改正其中一些明显的错误。1982年再版,又收入《全唐诗外编》,并附《作者索引》 一册。

全唐诗

总集名。清康熙44年(1705年)彭定求等10人编。九百卷。以明胡震亨《唐音统签》、清初季振宜《唐诗》为底本,增订而成。共收唐、五代诗48900余首,附有唐、五代词,作者2200余人,依时代先后排列,并附小传;间有校注,考订字句异同及篇章互见情况。此书对全唐诗人作品收集较全,从帝王后妃、大家名流到民间作者、无名氏,从全集到零章碎句,莫不广为收纳。但多不注出处,误收、漏收、重出者不少,所附作者传记亦常有舛误。今有中华书局1960年校点本,并附有清乾隆年间《知不足斋丛书》中所收日本上毛河世宁辑《全唐诗逸》三卷。近人王重民、孙望、童养年又有辑补之什,汇编为《全唐诗外编》单行本。

全唐诗

唐诗总集。清代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纮、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10人奉敕编校,曹寅负责刊刻,完成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月。此书不但全部收集了唐代著名诗人的集子,而且也收集了一般作家及各类人物的作品,共计收诗48900首,涉及作者2200余人,全面反映了唐诗的繁荣景象。但由于编纂时材料及条件的限制,此书也存在漏收或误收以及重复、诗题错误、小注错误等问题。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一部资料丰富和比较完整的唐诗总集。《全唐诗》最早的本子是康熙四十元年(1707)扬州诗局本120册。1960年中华书局以扬州诗局本为底本的排印本为精装12册。《全唐诗》的辑补,今有中华书局汇编的《全唐诗外编》,1982年刊行,还有王重民的《补全唐诗拾遗》。

全唐诗

九百卷。清曹寅(1658—1712)、彭定求(1654—1719)等十人奉旨编纂。曹寅,、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满洲正白旗人,曹雪芹祖父,官至通政使,著有《楝亭诗词钞》等。彭定求,字勤止,号访濂、南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曾任翰林侍讲等职,著有《阳明释毁录》、《儒门法语》等。《全唐诗》又称《御定全唐诗》。系康熙四十四年(1705)奉敕编纂的唐五代诗歌总集。凡九百卷。共收录唐五代三百五十余年间诗作达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并附有全唐五代词),诗人凡二千二百余家。其中,卷一至卷九,为帝王、后妃、宗室诸王、公主宫嫔的作品;卷十至卷二十九,为乐府诗(不包括新乐府);卷三十至卷七百八十四,为历朝诗,依时代顺序编次;卷七百八十五至卷七百八十七,是无姓氏可考者之诗;之后为联句、逸句、名媛、僧、道、仙、神、鬼、怪、梦、谐谑、判、歌、语、谣、古辞、词等。全书对可以考稽的作者,大都附有小传,并间有校文、注释、考订字句异同等文字,虽比较简略,但亦为读者了解诗人,提供可靠的佐证。由于《全唐诗》是以胡震亨《唐音统笺》、季振宣《唐诗》为底本,加以补苴而成。而胡、季二书学术价值均很高,为《全唐诗》的编纂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其不仅基本上汇集了唐代诗歌,而且成为我国古代诗歌总集中篇幅最大、影响最广的一种。但因为成书仓促,及编纂时客观条件所限,使 《全唐诗》亦存在漏收、误收、编次不当、作品重出、小传中多有讹误等局限,大大降低了其学术价值。《全唐诗》最早版本为康熙四十六年 (1707)扬州诗局本,凡一百二十册。又有光绪十三年 (1887)上海同文书石印本,共四函。最通行为中华书局1960年排印本,是据扬州诗局本校点重印,除断句外,书末还附有作者索引及乾隆《知不足斋丛书》中收录的日本河世宁编《全唐诗逸》三卷。1979年新版的《点校说明》列举了不少例证,指出 《全唐诗》的舛误,也可供参考。

《全唐诗》

清代刊行的唐诗总集。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南巡,发现明末藏书家胡孝辕编《唐诗统鉴》,凡千余卷,久未刊行,遂命织造府兼理盐课通政曹寅以此书手稿为基础,1705年始编,至1706年成书,历时1年。又参照清初季振宜编的《唐诗》717卷,重新编成《全唐诗》,900卷,共收唐及五代诗49403首,残句1000余条,作者2837人。按时代顺序排列,加小传,间有校注。卷785至787为无名氏作品,卷788至881为联句等10类,卷882以后是补遗6卷,词12卷。康熙帝作序,又称《钦定全唐诗》。参加编修的有翰林官彭定求等10人,由扬州诗局刊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书局出版了断句排印本。此书通行本有2种,即1960年和1987年版本。

《全唐诗》

唐诗总集。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曹寅、彭定求等11人奉敕编校,在明朝胡震亨 《唐音统签》和清初季振宜《全唐诗》 的基础上编著而成。此书共900卷,收录唐代2200余人的48900多首诗。其卷帙之浩繁、收集之宏富,前所未有。从帝王后妃的作品到庶民百姓的作品,从大家名流的全集到无名之辈的零章碎句,几乎都被收进这个诗歌总集中来了。《全唐诗》在编写体例上,先 “乐府” ,后 “长短句”(词),每一作家都附有小传,诗篇中注的异文,联句、谚言、谜语、酒令等,也无不广为搜罗。纪昀称赞《全唐诗》 : “搜罗精密,只字无遗。诗莫盛于唐,唐诗之正变源流,莫备于此集。诚风雅之渊薮,而吟咏之津涂矣。”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