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4.“文化大革命”十年,使甘肃畜牧业长期徘徊不前,发展缓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4.“文化大革命”十年,使甘肃畜牧业长期徘徊不前,发展缓慢困难时期过去,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左”的思潮在甘肃又有所滋长,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急剧膨涨。1965年前后,甘肃明文规定,农业地区每户限养羊2—5只,半农半牧地区每户限养羊7只;牧区按核算单位1962年牲畜总数的5%—7%以内留作自留畜。因自然繁殖而超过限额的,每年处理一次,或宰杀出售,或折价归社。大牲畜的饲养方式,除个别居住很分散的山区允许继续分户包养外,全部改为集体大槽喂养。“文化大革命”十年中,进一步收缴社员自留地、自留畜,禁止社员经营家庭副业,取消集市贸易,牧区改变以牧为主的方针,垦草种粮,甚至要求“牧区不吃商品粮”,使全省大牲畜和羊只长期处于滞进状态,至1978年大牲畜为366.08万头,13年共增加62.08万头,羊1043.22万只,13年共增加118.72万只,猪则由于毛泽东主席定为六畜之首,和全省确定的“以养猪为中心”的畜牧业生产方针,发展较快,1976年最多为555.22万头,1978年下降为474.99万头,1978年比1965年增加了250.69万头。增长了111.76%,见表4-5-1,但出栏率、出肉率都较低。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